雨后丹凤门登眺

hòudānfèngméndēngtiào
jiàng què yáo tiān jǐng kāi jīn míng gāo shù wǎn fēng huí
cháng hóng xià yǐn hǎi jié lǎo yàn jiào qún qiū gèng āi
jié huǒ yǒu shí guī biàn miè shén sōng fēi lái
qióng jué duō lèi bàng cán yáng wàng chuī tái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雨后丹凤门登眺》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眼前的长虹、孤雁与内心的愁思溶合在一起,描绘出带有浓烈主观色彩的“海欲竭”“秋更哀”的苍凉景象,既喻衰亡中的金朝国势,又喻孤独忧伤的诗人。末句中的“残阳”与首句的“霁景”相应,愈显沉郁、凄凉。全诗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 [1]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25-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