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诗人
枚乘(?—前140),西汉临淮淮阴人,字叔。善辞赋。景帝时为吴王刘濞郎中。濞欲谋反,上书谏,不纳。遂去吴至梁,为梁孝王客。吴楚七国反时,再致书劝刘濞罢兵,以此知名。后景帝召为弘农都尉,以病去官。武帝即位,以安车蒲轮征之,年迈,死途中。有《七发》。
刘细君(?—?),西汉沛(今属江苏)人,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年—前105年),册封为公主,出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故世称乌孙公主。后昆莫老,其孙岑陬(军须靡)复妻之。《汉书》存其诗一首,即《悲秋歌》。
刘弗陵(前94—前74),汉武帝刘彻少子,母亲是赵婕妤(钩弋夫人)。八岁即帝位,在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等辅政下,继承刘彻末年的富民政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外则与匈奴和亲。因内外措施得当,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社会矛盾基本得到缓解,西汉王朝的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元平元年(前74),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一岁。在历史上,他是一位较有作为的年轻皇帝。
息夫躬(?—?),西汉河内河阳人,字子微。少为博士弟子,治《春秋》。哀帝时召待诏,以诬告东平王云祝诅,擢为光禄大夫、左曹给事中,封宜陵侯。众畏其口,见之侧目。建平四年建言恐吓匈奴之策,为丞相玉嘉、左将军公孙禄等反对。元寿元年免官,寄居丘亭,被告发怀怨祝诅,下狱死。
阮瑀(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汉末三国时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在曹操手下先后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仓曹掾等职。他的文章在当时享有盛名,所著《文质论》,对矫正当时浮靡的文风有一定作用。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著作有《阮元瑜集》。
刘去(?—?),亦称刘去疾,汉景帝刘启曾孙,广川惠王刘越之孙,广川缪王刘齐之子,西汉诸侯王。前91年,缪王病死,因有罪国除。同年武帝复立其后,他被立为广川王(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