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处出自唐代柳中庸的《听筝》
释义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听筝》是唐代诗人柳中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描写了诗人听筝时的感受,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比喻新颖贴切,艺术效果极佳。
唐代边塞诗人
——杜牧《泊秦淮》
——王安石《老人行》
——戴叔伦《送李审之桂州谒中丞叔》
——李白《咏苎萝山》
——白居易《长恨歌》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杨万里《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其二》
——白居易《早冬》
——刘方平《春怨》
——佚名《增广贤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