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
陈琏(1370—1454),明初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宣德间任国子祭酒,正统初仕至南京礼部侍郎,家有万卷,藏书甚富,著有《琴轩集》、《归田稿》。洪武二十七年(1394)刻印过元张养浩《三事忠告》4卷。 正统四年(1439)刻印过唐李频《黎岳诗集》1卷。
陈琏的诗
997首郭之奇(1607—1662),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郭之奇的诗
143首顾璘(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先世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广平知县,仕至南京刑部尚书。历官有能名。晚罢归,构息园,大治亭舍,宾客常满。璘工文,诗学唐人而不泥古,以风调胜。著有《浮湘集》等。
顾璘的诗
1965首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名俨,号大木。南安(今福建省南安县)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死后,子孙继续坚持斗争,达二十余年。诗作气魄雄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姚广孝(1335—1418),明苏州府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阴阳术数。洪武中从燕王至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语。建文时劝王举兵。为王策划战守机宜。辅世子居守,守御甚固。成祖即位,论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而不肯蓄发,常居僧寺。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吴江(今江苏吴江)人。隐居不仕,留心往世之学。平生无书不读,而尤熟于史。家居水竹秀茂,亭馆相通。客至,陈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书画名品相与鉴赏。常着古衣冠,曳履挥麈,似仙人。人称西村先生。著有《西村集》,词附。赵尊岳裁其词,题为《西村词》,辑入《明词汇刊》。存词五十八首。
蓝仁(1315—1386),字静之,崇安(今属福建)人。元末,清江人杜本隐居武夷,崇尚古学,蓝仁与其弟蓝智同往师之。杜本授以任士林诗法,蓝仁遂谢科举,一心为诗。后辟为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临濠,居琅琊数月,放归,以老寿终。其诗骨格老苍,常能造成一种浑成的境界,颇见工功。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著有《蓝山先生诗集》六卷。其生平见于《明史》卷二八五《陶宗仪传》及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朱厚熜(1507—1566),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死,无嗣,15岁的朱厚熜即位,年号嘉靖。即位初期,锐意改革,革除前朝弊政,诛杀佞臣钱宁、江彬等,严格防止宦官专宠。减贡赋,注意救荒,整顿吏治。通过大礼仪斗争,加强了皇权。中后期刚愎自用,不求进取,国势渐弱,夷狄渐强。崇道教,爱方术,幻想长生不死。懈怠政事,重用佞臣,严嵩、张璁窃据内阁大权。晚年的世宗更加迷信道教,日夜在西苑讲道修玄,炼丹服药,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病死。葬于永陵,谥号“孝肃皇帝”,庙号“世宗”。
朱厚熜的诗
3首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松江府华亭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以阉党柄政,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工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学虞世南,出入魏晋各大家,书风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为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画,远宗董源、巨然,近学黄公望、倪瓒,融其笔墨,自成清润明秀一格。画论标榜文人气息,以佛教宗派喻画史各家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画之正脉,影响波及至今。卒谥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