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岁暮海上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首联运用孔子典故,化用孔子成句。颔联写天上星辰变的化,感叹时光易逝。颈联写诗人随流漂泊,旅情无主的神态。尾联写向往隐居生活、无所牵挂的心态。这首诗善用典故,内涵深蕴。
译文注释
译文
仲尼(1)既已没,余亦浮于海(2)。
孔夫子已经死了许多年,我如今也在乘船浮游大海。
昏(3)见斗柄(4)回(5),方知岁星改(6)。
天黑见北斗星斗柄掉转,才知道新的一年已经到来。
虚舟(7)任所适,垂钓非有待(8)。
任轻便的木船随意飘去,垂下钓竿并没有什么期待。
为问乘槎人(9),沧洲(10)复何在。
问一问那乘槎归来的人,海上仙洲究竟在什么地方?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孔子姓子氏孔,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
(2)浮于海:用《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语意,表示不得志而避世。
(3)昏:黄昏,天色将晚时。
(4)斗柄:指北斗七星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
(5)回:指回复到前一年年终时的位置。北斗星方位随季节变换而跟着移动,所以古人从斗柄所指方向可以推知不同的节候。
(6)岁星改:是说一年又要过去了。岁星:即木星,古人以其岁行一次,用以纪年。
(7)虚舟:轻舟。
(8)垂钓非有待:意思是诗人自己虽隐居垂钓,但并不似姜太公那样有所等待。
(9)乘槎人:《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积粮,乘槎而去。”槎:指竹、木筏。
(10)沧洲:指海上可供隐居之处。
创作背景
孟浩然自开元十七年(729)始,从洛阳南游吴越,多次往返于各地山水之间。《岁暮海上作》这是开元十八年(730)秋末取道新安江,东经桐庐、建德,十月到达温州后泛舟海上而作。
文学赏析
《岁暮海上作》这首诗写岁暮的无聊,表现了作者抱负不得施展的失落感。
这是一首行旅诗。先写海,后写天,勾勒出天地壮阔空旷之境,而在此空旷的天地之中,诗人泛舟闲游,垂钓自乐,塑造了一个悠游自在、置身于世外的隐者形象。然而,诗人内心并非平静如水,不染尘俗。
“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运用孔子典故,化用孔子成句。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因于仕途不得志,故放浪形骸,泛舟自乐。诗中除表现诗人游于江湖的潇洒壮逸的气概,又隐含着些许慷慨激荡之气。“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看出诗人随流漂泊,旅情无主的神态。尾联流露出了诗人向往隐居生活、无所牵挂的心态。
全诗基调较低沉,从浮海远逝的幽思中表现出对岁时改易而自己却无所事事的怅惘。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