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qún shān wàn jīng mén shēng zhǎng míng fēi shàng yǒu cūn
tái lián shuò liú qīng zhǒng xiàng huáng hūn
huà shěng shí chūn fēng miàn huán pèi kōng guī yuè hún
qiān zǎi zuò fēn míng yuàn hèn zhōng lùn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此诗为第三首,是诗人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