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叶儿·感旧

肘后黄金印,樽前白玉卮,跃马少年时。

巧手穿杨叶,新声付柳枝,信笔和梅诗。谁换却何郎鬓丝?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梧叶儿·感旧》是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创作的一支散曲,此曲分两层,前九句为一层,写醉境、梦境,表现作者的理想抱负,末句为一层,写醒境,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全曲运用对比手法,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鬓发如霜、落寞消沉,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加强了情感表现的深度和力度。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肘后黄金印(2),樽前白玉卮(3),跃马少年时。

肘后系着黄金印,酒樽前面摆着白玉卮,回想起那跃马驰骋的青春少年时代。

巧手穿杨叶(4),新声付柳枝(5),信笔和梅诗(6)。谁换却何郎(7)鬓丝?

手巧飞箭穿杨叶,一曲新歌付柳枝,信笔摆毫唱和咏梅诗,是谁换去才郎的黑发丝?

注释

(1)梧叶儿:曲牌名,属商调。又名碧梧秋、知秋令。

(2)黄金印:这里比喻官位显赫。

(3)白玉卮:白玉做成的杯子。

(4)穿杨叶:即百步穿杨。在百步之外射穿选定的某一片叶子。

(5)柳枝:即《杨柳枝》曲,曲谱名。本为汉代乐府横吹曲,唐白居易翻作新歌。此处指谱新曲。

(6)梅诗:指南朝梁诗人何逊的咏梅诗,对后世影响很大。

(7)何郎:即何逊。

创作背景

一与多是在《周易》《老子》等典籍中被总结出来的对立统一的范畴,这种一与多的哲学思想很早就被文人运用在文学创作与理论评之中。在章法结构上运用一与多手法的典型作品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元代散曲作家使用曲牌《梧叶儿》创作时,就常取这种奇特的章法。《梧叶儿·感旧》此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拼音版

ér··gǎnjiù

zhǒuhòuhuángjīnyìnzūnqiánbáizhīyuèshǎoniánshí

qiǎoshǒuchuān穿yángxīnshēngliǔzhīxìnméishīshuíhuànquèlángbìn

作者简介

张可久

张可久

元朝散曲家、剧作家,清丽派的代表

张可久(1270—1350),浙江庆原路(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曾多次任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至正初年(1341年),为昆山幕僚。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工散曲,尤善小令,与乔吉齐名。主要作品有《小山乐府》。

参考资料

  • [1]陈鹏 闫丽红.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20.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