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剑头
拾得折剑头,不知折之由。
一握青蛇尾,数寸碧峰头。
疑是斩鲸鲵,不然刺蛟虬。
缺落泥土中,委弃无人收。
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
作品简介
《折剑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拾到折剑头后,先猜测“折之由”,再细加推想,可能是刚烈而折,其后无人关注。作者由此直抒胸臆,将“直折剑”与“曲全钩”对比,表现宁折不弯的品格。
译文注释
译文
拾得折剑头(1),不知折之由。
捡到一把折断的剑头,不知它因何而断折。
一握(2)青蛇尾(3),数寸碧峰头(4)。
残柄如青蛇之尾,断刃似碧峰之巅。
疑是斩鲸鲵(5),不然刺蛟虬(6)。
猜想它曾斩杀巨鲸恶鲵,抑或刺穿蛟龙之喉。
缺落泥土中,委弃(7)无人收。
如今残缺埋没泥土,遭人抛弃无人拾收。
我有鄙介(8)性,好刚不好柔。
我生来孤直之性,偏爱刚硬不喜柔谋。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9)。
莫要轻视这直断的剑头——它远胜那弯曲苟全的金钩!
注释
(1)折剑头:被折断的剑头。
(2)一握:长四寸。
(3)青蛇尾:指剑头。
(4)碧峰头:比喻剑头像青绿色的山峰。
(5)鲸鲵:即鲸。雄曰鲸,雌曰鲵。
(6)蛟虬:蛟龙。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7)委弃:丢弃。
(8)鄙介:质朴而耿直。
(9)曲全钩:钩因弯曲而得以保全。语出东汉桓帝时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钩,一种兵器,似剑而弯曲。
创作背景
《折剑头》此诗是白居易早年的诗作,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至元和六年(811)之间,白居易时在长安。
文学赏析
《折剑头》此诗约作于元和二年至六年(807—811)之间,白居易时在长安。诗篇借物言志,重点在剑之“折”。拾到折剑头后,先猜测“折之由”。从残剑的奇特峥嵘,再细加推想,可能是“斩鲸鲵”或“刺蛟虬”,刚烈而折,其后无人关注。作者由此直抒胸,不顾折剑头终遭丢弃的结果,宣称“好刚不好柔”,将“直折剑”与“曲全钩”对比,表现宁折不弯的品格。白居易早年诗常托物咏志,得古人作诗“比兴”之旨,此诗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严 杰编选.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28
- [2]朱易安编.白居易诗文精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