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剑头

拾得折剑头,不知折之由。

一握青蛇尾,数寸碧峰头。

疑是斩鲸鲵,不然刺蛟虬。

缺落泥土中,委弃无人收。

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折剑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拾到折剑头后,先猜测“折之由”,再细加推想,可能是刚烈而折,其后无人关注。作者由此直抒胸臆,将“直折剑”与“曲全钩”对比,表现宁折不弯的品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拾得折剑头(1),不知折之由。

捡到一把折断的剑头,不知它因何而断折。

一握(2)青蛇尾(3),数寸碧峰头(4)

残柄如青蛇之尾,断刃似碧峰之巅。

疑是斩鲸鲵(5),不然刺蛟虬(6)

猜想它曾斩杀巨鲸恶鲵,抑或刺穿蛟龙之喉。

缺落泥土中,委弃(7)无人收。

如今残缺埋没泥土,遭人抛弃无人拾收。

我有鄙介(8)性,好刚不好柔。

我生来孤直之性,偏爱刚硬不喜柔谋。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9)

莫要轻视这直断的剑头——它远胜那弯曲苟全的金钩!

注释

(1)折剑头:被折断的剑头。

(2)一握:长四寸。

(3)青蛇尾:指剑头。

(4)碧峰头:比喻剑头像青绿色的山峰。

(5)鲸鲵:即鲸。雄曰鲸,雌曰鲵。

(6)蛟虬:蛟龙。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7)委弃:丢弃。

(8)鄙介:质朴而耿直。

(9)曲全钩:钩因弯曲而得以保全。语出东汉桓帝时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钩,一种兵器,似剑而弯曲。

创作背景

《折剑头》此诗是白居易早年的诗作,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至元和六年(811)之间,白居易时在长安。

文学赏析

《折剑头》此诗约作于元和二年至六年(807—811)之间,白居易时在长安。诗篇借物言志,重点在剑之“折”。拾到折剑头后,先猜测“折之由”。从残剑的奇特峥嵘,再细加推想,可能是“斩鲸鲵”或“刺蛟虬”,刚烈而折,其后无人关注。作者由此直抒胸,不顾折剑头终遭丢弃的结果,宣称“好刚不好柔”,将“直折剑”与“曲全钩”对比,表现宁折不弯的品格。白居易早年诗常托物咏志,得古人作诗“比兴”之旨,此诗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 [1]严 杰编选.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28
  • [2]朱易安编.白居易诗文精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