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一字潜史,号弢庵、橘叟、橘隐、听水老人、沧趣楼主、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螺洲(今福州市螺洲镇)人。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他是“同光体”闽派代表诗人,诗作收入《沧趣楼诗集》,附录流寓天津时写的《听水斋词》40余首。
易顺鼎(1858—1920),字仲硕,一字宴戈,号眉伽,别号哭庵。湖北龙阳(夸汉寿)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官广西右扛道。甲午问两座赴台湾助刘术福抗日。有《丁戊之同行卷》《四魂集》《琴志楼游山诗》等。
易顺鼎的诗
613首蒋士铨(1725—1785),字心馀、清容、苕生,号藏园,铅山(今属江西)人。乾、嘉时期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投编修。工诗、词、剧曲,词格与陈维崧为近。著有《铜弦词》。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明末清初山西阳曲人。明末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顾炎武极服其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有《霜红龛集》等。
陈洵(1870—1942) ,字述叔,别号海绡,广东新会人。清诸生。早年游历赣、豫十馀年,偃蹇不遇。归粤,以诗词见赏于梁鼎芬,加入南园诗社。又得交黄节,唱酬切磋为乐。穷困设帐为生。晚得朱孝臧之荐,入中山大学为词学教授。抗战起,避居澳门。后复回广州任教。词得朱孝臧激赏,以为与况周颐"并世两雄,无与抗手"。又与张尔田齐名,有"南有海绡,北有遁庵"之誉。善用逆笔,神骨俱静。
吴藻(1799—1862),字苹香,号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先世徽籍,父业商,嫁同邑黄姓商人,终身抑郁无欢。道光十七年(1837年)移居嘉兴南涛,筑“香南雪北庐”,与古城野水为伴,皈依禅宗以终。著有《花帘词》、《香南雪北词》两种。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又字仲阏,号苍海、蛰仙,台湾苗栗人,祖籍广东蕉岭。近代诗人、爱国人士。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甲午之战失败,日本割占台湾,他为义军统领。守台中抗日,兵败后内渡回广东原籍。辛亥革命后被选为中央参议院议员。他的诗饱含爱国主义精神,并能开拓新境。有《岭云海日楼诗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