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道州(湖南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出任四川学政。后因故罢官。在山东、湖南、浙江等地书院讲学。精小学。为晚清宋诗派主要诗人。有《东洲草堂诗集》。
释敬安(1851—1912),俗名黄读山,字福馀,法名敬安,字寄禅,湖南湘潭县雁坪乡银湖塘人。少以孤贫出家,致力诗文,得王闿运指授,才思日进,入“碧湘诗社”。曾于宁波阿育王寺剜臂肉燃灯供佛,并烧二指使骈,自号八指头陀,曾任浙江天童寺方丈。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佛教总会会长,时湖南等地发生寺产纠纷,应众邀入京请愿,到京未达目的,即卒于法源寺。生平颇有诗名,殁后杨度为刻《八指头陀诗文集》。
汪中(1745—1794),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 的代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选为拔贡,后绝意仕进。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能诗,工骈文,所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因此文名大显。精于史学,曾博考先秦图书,研究古代学制兴废。著有《述学》《广陵通典》《容甫先生遗诗》等。
汪中的诗
131首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清东苏仪征(今属江苏)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嘉庆、道光年间,历任户、工、兵部侍郎,浙、闽、赣诸省巡抚,两广、云贵总督,迁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达。平生以治经学、考据著名。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自任。在浙设诂经精舍,在粤立学海堂。撰《十三经注疏校记》,主编《经籍纂诂》,汇刻《皇清经解》。其文崇尚骈丽,其诗出入中晚唐与两宋。
阮元的诗
24首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十二岁丧母,十四岁明亡,十五岁补南明唐王朝诸生而同年唐王兵败被杀,十七岁时父亲陈邦彦因参加桂王朝抗清被捕就义,全家遇难,只他一人幸免逃匿。因继父志,不肯事清,辞家远游。后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自称罗浮布衣。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工诗,沉郁顿挫,多写亡国之痛。有《独漉堂集》。终生不在清朝应试和出仕,保持遗民志节。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尝从叶燮学诗,论诗主格调论。有《沈归愚诗文全集》。曾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1907年日本留学,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回国参加广州起义,4月27日,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数日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