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出处出自宋代苏轼的《送参寥师

释义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送参寥师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作品简介

《送参寥师》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出自《苏东坡全集·卷十七》。诗中,诗人以禅解诗,提出了诗歌、书法创作上的一系列重要的美学见解:好诗应如玉屑,出语清警;诗人作诗,应有空静心态,才能明察群动,容纳万境;诗歌与禅法并不相妨;诗歌与书法的最高妙境是淡泊、至味等。全诗以禅说诗,直涉理路而又挥洒自如,结尾直揭诗歌和佛法。此诗开创了以禅喻诗与论诗的风气。

创作背景

诗僧参寥来拜访苏轼,苏轼在和他吟诗谈禅中感觉到:参寥这个人性情真率,颇有道行,只是此人心中还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达到空静寂灭的境界,所以常常作诗时骂人。而且他作诗时的模样,很像唐代张旭作草书的样子:“必酣醉泼墨,任笔之所骋。”苏轼有感于此,便在这次送别参寥时,特意写了《送参寥师》。时在元丰元年(1078)。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