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当墙欲高行》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三曹”之一曹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该诗运用“众口铄金”和“曾母投杼”两个典故,痛斥众谗惑听,混淆真伪,委婉地发泄了自己的愤怒怨恨之情,抒发了诗人因遭小人诬谗而不被任用,又无法向上陈说的悲伤。全诗句式或长或短,错落有致。
译文注释
译文
龙欲升天须(2)浮云,人之仕进(3)待中人(4)。
龙要升天,须乘驾空中飘浮的云,人要仕进,须借皇帝宠信的人。
众口可以铄金(5),谗言三至,慈母不亲(6)。
众口所毁可以熔金,谗言一多,慈母也会疑心。
愦愦(7)俗间(8),不辨伪真。
混乱的世俗,不辨真假。
愿欲披心(9)自说陈,君门以九重(10),道远河无津(11)。
我真想将心里话向皇帝披陈。可皇帝离我那么远,无船渡过河,真是愁煞人!
注释
(1)墙欲高行:原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古辞已失。当:代替、当作之意,亦即以此诗代替古辞《墙欲高行》。
(2)须:凭借,依靠。
(3)仕进:入仕做官。
(4)中人:指君主左右受宠信之人,如贵戚、宦官、佞臣之流。
(5)铄金:使金融化。铄:熔化。
(6)谗言三至,慈母不亲:用“曾参杀人”典故。据《战国策·秦策二》载:费人有与曾参同名者杀人,有人三次告诉曾母这一消息,曾母起初不信,后信以为真,逾墙而逃。这里借用此典故比喻谗言可畏,足以离间君臣关系。
(7)愦愦:混乱。
(8)俗间:世间。
(9)披心:披露心迹。
(10)君门以九重: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此指国君深居难见,故身受谗言而无处申辩。
(11)无津:没有渡口,此指渡船或桥梁。
创作背景
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雍丘王曹植循照往例,从雍丘前往京师洛阳朝贺。好不容易来到京都洛阳的关外,暗自思忖:既然自己有过,应当首先向皇帝哥哥谢罪才是。因而就叫随从人员留在关上,只是带着两、三个伴当,乔妆打扮,私自去进见清河长公主,希望她向皇帝说情。谁知他到关之事,关吏已经上报朝廷。皇帝派人“迎接”他,找不到他的下落。这就惊动了卞太后。她认为他自杀了,向着皇帝哭泣不止,弄得大家不知如何才好。恰好这时,他披着头发,赤着双脚,负着砍刀和椹板到了,太后才放下心来,后来皇帝叫他僻处在围着高墙的西馆,仍然不许他正式朝觐。虽然他仰瞻城阈,俯惟阙庭,长思永怀,忧心如焚,也见不着皇帝。他曾主动上疏,严历地斥责自己,但仍然见不着皇帝。在这种情况下,便写了《当墙欲高行》该诗。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林久贵,周玉容编著.《曹植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9.07:第108-109页
- [2](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2:第769页
- [3]赵光勇本书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第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