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

和浙西李大夫作

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

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

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

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沈重,高声忽举云飘萧。

明旦公堂陈宴席,主人命乐娱宾客。

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

众音覼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

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

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称赞乐童薛阳陶吹奏觱篥的技艺。开端以巢形制起,继而写著名乐师,引出乐童。写奏乐前,先渲染月夜环境以铺垫,“翕然声作疑管裂”十句描写乐声,多用比喻,穷形尽相。此下略写次日奏乐,推重其正大雄壮之音。结尾正面称赞乐童技艺并予以期待。全诗起伏变化,笔力劲健。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和浙西李大夫作

剪削干芦插寒竹(3)九孔(4)漏声五音(5)足。

将干芦苇削剪插在竹管上,九孔泄出流泉声,五音俱全。

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6)老死李衮(7)生。

近世谁人吹奏最负盛名?关璀已逝,李衮方显。

衮今又老谁其嗣(8),薛氏乐童年十二。

而今李衮亦垂暮,何人承继?薛家小乐童,芳龄十二春。

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9)之间天与气(10)

经名师指点亲传音律,唇舌含哨间天赋尽显。

润州(11)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

润州城头霜月皎洁,他凝望寒霜皓月欲奏鸣。

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12)鱼龙听。

山巅江底万籁俱寂,猿鸟屏息鱼龙静听。

翕然(13)声作(14)疑管裂,诎然(15)声尽疑刀截。

忽而乐声骤起似竹管迸裂,戛然而止如利刃截断。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16)棱节(17)

有时柔婉好似无骨,有时顿挫棱角尽显。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18)似珠贯。

急奏时圆转连绵如珠落玉盘,铮铮琮琮串成线。

缓声展引长有条(19),有条直直如笔描。

缓调舒展似长练垂空,笔直如毫墨勾线。

下声乍坠石沈重,高声忽举云飘萧(20)

低音骤落如巨石沉渊,高音陡升若流云飘摇。

明旦(21)公堂陈宴席,主人(22)命乐(23)娱宾客。

第二天华堂设盛宴,主人命令娱乐宾朋。

碎丝细竹(24)徒纷纷(25)宫调(26)一声雄出群。

弦竹细碎纷纷繁奏,忽闻宫调一声压群音。

众音覼缕(27)不落道(28),有如部伍(29)随将军。

众乐如丝缕萦绕不离律,恰似千军万马随将行。

嗟尔(30)阳陶方稚齿(31),下手发声已如此。

叹哉薛阳陶年纪尚小,初试乐声已如此惊艳。

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32)声名压关李。

若待白头仍吹奏不辍,声名定将盖过关李!

注释

(1)薛阳陶:此时是浙西观察使、润州刺史李德裕的乐童。据《桂苑丛谈》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薛阳陶为浙西小校(军官),押运米到扬州时,曾为淮南节度使李蔚演奏。

(2)觱栗:古乐器名,又名筚篥、悲篥、笳管。本出龟兹,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似胡笳。

(3)剪削干芦插寒竹:指剪截、削平一段干芦管,做成吹口,名“嘴子”,插在竹管上。

(4)九孔:觱栗的竹管有九个孔。

(5)五音:古代以宫、商、角、徵、羽为五音,代表五个基本音阶。

(6)关璀:事迹不详。

(7)李衮:唐中期著名歌手。《国史补》卷下记其事,但未言其善吹觱栗。

(8)谁其嗣:谁继承他。嗣:继嗣,传承。

(9)含嚼:吞吐。吹觱栗时,嘴含芦管,由所含深浅的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声调。

(10)天与气:天赋予气。这里的气不仅就呼吸而言,还包括艺术气质。

(11)润州:浙西观察使驻所,在今江苏镇江。

(12)喘:呼吸。

(13)翕然:形容盛大热烈。

(14)声作:声音始作,也即乐声初起。

(15)诎然:指声音突然终止。

(16)顿挫:声音停顿转折。

(17)棱节:棱角骨节。

(18)轹轹辚辚:车轮辗过的声音。

(19)长有条:指声音延伸像长的枝条。

(20)飘萧:飘动,飞扬貌。

(21)明旦:明日,第二天。

(22)主人:指李德裕。

(23)命乐:传呼声乐等伎工来演奏。唐代歌舞风气很盛,大家族在宴席上常命乐人歌伎奏艺,供享乐。

(24)碎丝细竹:指其它乐器声音细碎。

(25)徒纷纷:徒然纷纭喧聒。这里以贬丝竹之语借以衬托瘠栗“雄出群”的声调。

(26)宫调:曲调的总称。隋、唐燕乐用二十八个调。这里指以宫声为主的调式,代表正大之音。

(27)覼缕:细致而有条理。

(28)不落道:这里指不紊乱,不走调。

(29)部伍:军队的队伍。这里泛指军队。部和伍都是古代军队编制的名称。

(30)嗟尔:赞叹、赞美之辞。

(31)稚齿:年幼。

(32)但恐:只怕。表示估计、推测。

创作背景

《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此诗作于宝历元年(825),白居易时在苏州。题下作者原注:“和浙西李大夫作。”李大夫,即李德裕(787—849),时为浙西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刘禹锡、元稹也有和诗。李诗今残缺,元诗已佚。

文学赏析

《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十二岁的乐童擅长吹奏觱栗的精湛技艺。全诗大致分为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写小童薛阳陶幼年即掌握吹奏觱栗的绝技。他幸受名师指点,勤于钻研,小小年纪便大器早成。“润州城高霜月明”至“有如部伍随将军”为第二层,极力赞扬小阳陶奏起觱栗时绝妙动听的乐音。其中“润州城高”以下四句写吹奏前的蓄势和环境,既烘托了气氛,又逼真传神地刻画出了乐童含情的神态。“翕然声作疑管裂”以下十句,以有形之景摹无形之声,描绘美妙的音乐形象和乐童的形象,以简驭繁,言简意丰。“明旦公堂”以下六句为诗人想象之辞,写阳陶不仅善独奏,也善合奏,见技艺之专精与全面。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是诗人对乐童的总赞誉。全诗艺术上较突出之点是善于生动传神他描绘音乐形象,能给以身临其境之感,且表现了薛阳陶人虽幼小而技艺超绝的奇才。

此诗摹声绘影,缓急高下,随物赋形,曲尽其妙。诗的结构颇为别致。首二句是介绍觱栗这种乐器,由乐器而想到演奏这种乐器的音乐家。但是诗人并不直接点出他要描写的小乐童薛阳陶,却说“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这一句几乎使读者误以为诗的主人公是李衮。下文“衮今又老谁其嗣”又掀起一层小的悬念。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乐童的出场作铺垫。是为了“薛氏乐童年十二”一句起到更惊人的效果。薛氏年方十二,就以善吹觱栗闻名,已是令人惊诧赞叹之事,而经诗人一层层烘托点出,读者自然要对这十二岁小童刮目相看,欲睹他的技艺究竟如何了。“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一句指出他的成长道路。说他出声成调,出于老师的指点,而吐音运腔之妙,则得自天赋。可见在这方面他得天独厚,既有名师指点,又有非凡的才华。这既是为前一句作注脚,也为下文描绘他出众的演奏做好了铺垫。诗歌最动人的地方是对乐童演奏的再现。润州城中,霜月皎洁,是为演出背景。诗没有从表演本身入手,却以“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一句对演出的惊人效果作了渲染。猿的啼叫似喘,不喘即不啼,乐声之妙,竟能感动猿鱼,实在非比寻常。这样的比喻出自《尚书·益稷》:“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及《韩诗外传》:“伯牙鼓琴,而游鱼出听。”

全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是“翕然声作疑管裂”以下十句,直接描写乐童的演奏。“疑管裂”,极力形容声音始发就不同凡响,出声惊人,似乎连竹管也要爆裂。这声音、气势和靡曼、缥缈、余音袅袅的笙箫显然不同,其声刚劲爽利,收结干脆利落,有斩钉截铁之感。因此下文用“诎然”“刀截”等词来形容乐声的戛然终止,用得贴切,恰当。这两句是专就一声之中的始终而言。下文“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则就乐童所吹奏整首曲子来写。意谓觱栗发声,有时委婉曲折,绵软悠长;时而又节奏分明,似有棱角。“急声圆转促不断”以下六句分别就急声、缓声、下声、高声作了形象逼真的刻画。急促圆转,似断不断,如车轮辚辚,纍纍串珠,此为急声。这里用“珠贯”形容乐声的连续不断,同时也兼有圆转流利的意思。“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则采用递进一层的笔法,形容遇缓声时则长声远引,有如树枝的笔直而细长。但诗人似并不满足这个比喻取得的效果,接下来更进一步说“有条直直如笔描”,这又是一个比喻。用树枝的直而长比喻缓声,而以笔描比喻树枝的直且长,把听觉形象转换成视觉形象来刻画,使抽象的乐声变得具体可感,曲折的笔法取得了奇妙的效果。下文“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对下声、高声进行了描绘。这里用“乍”“忽”修饰坠石、飘云,描摹出乐声变化之快,极其突然。这样,觱栗声或急或缓,时高时低,有时委婉曲折,绵远悠扬,有时又节奏分明,干脆利落,可谓变幻莫测,奇妙无比,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按照一般的写法,描写一个音乐家的演奏,应是先写时间、地点、演奏的缘由,接着描述演奏时的高超技艺及其动人效果。这篇诗歌却不落窠臼,在对乐童的表演进行了一番渲染之后,却把手中之笔转向另一次表演,而乐童吹觱栗的惊人效果早已在前面提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再次刻画乐童的表演。这一次诗人并没用大量笔墨着力刻画演奏本身,而仅用“碎丝细竹徒纷纷”来衬托薛氏的“宫调一声雄出群”。众人的平庸,更加衬出神童的鹤立鸡群之势。诗人在对薛氏的演奏作了一句总结性评价后,不得不感叹这个方在稚齿的小童,取得的成就之大,是常人所无法比拟的。言语之中,充满了赞美、惜才之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 [1]严 杰编选.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0-212
  • [2]袁湘生.白居易诗词新释.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188-191
  • [3]赵旭东 等.中国古代童趣诗注评.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2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