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三子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
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
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
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
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
唤耶我欲去,此语那可思。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
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作品简介
《别三子》是宋代诗人陈师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后山先生集》中。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刻画了分别之时三个孩子的不同状况以及诗人的感受。诗中刻画描写、叙述与感慨虽然简短,但至深的骨肉之情含蓄其中,语短情长,感人肺腑。
译文注释
译文
夫妇死同穴(1),父子贫贱离。
夫妻到死才能同葬一墓穴,父子生活贫困不得不分离。
天下宁有此(2),昔闻今见之。
天下难道真有这种伤心事?过去只听说今天亲眼见到。
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3)。
母亲在前三个子女跟在后,眼望着他们却不能去追随。
嗟乎胡不仁(4),使我至于斯(5)。
可叹老天为何这样不仁慈,使我走到这步悲惨的田地!
有女初束发(6),已知生离悲。
有个女儿刚刚束发成儿童,已懂得人间生离死别之悲。
枕我(7)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躺在我怀里总也不肯起来,害怕我从此永远离开他们。
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8)。
大儿咿咿哑哑刚学会说话,还不能穿衣不会行礼作揖。
唤耶我欲去,此语那可思。
叫一声“爹呀,我就要走啦”,这话听起来实在令人痛心。
小儿襁褓(9)间,抱负有母慈(10)。
小的这男孩还在襁褓之中,有慈母抱在怀中形影不离。
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11)。
你的哭声还萦绕在爹耳中,我心里的悲痛世人谁能知道?
注释
(1)死同穴:死后同葬墓穴,意谓只有死后才能在一起。
(2)宁有此:难道有这种夫妇父子不能相保的事?
(3)熟视不得追:熟视:久久凝视。不得追:不能追回。
(4)胡不仁:意谓老天为何这样无情。
(5)至于斯:沦落到这种境况。
(6)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故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一般指十五岁以上。这里指女儿刚刚十五岁。
(7)枕我:意为拉着我。
(8)拜揖未胜衣:拜揖:叩头作揖。未胜衣:不能穿戴成人的衣冠,意谓年纪幼小。
(9)襁褓:背负小儿所用的布兜。
(10)抱负有母慈:有慈爱的母亲背抱。
(11)我怀人得知:我的心情谁能知道?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陈师道的岳父,山东东平人郭概由朝清郎调任提点成都府路州狄。由于他生活贫困,无力赡养家室,于是便让他的妻子和一女二子随外祖父入川就养,自己则留下来侍奉老母。《别三子》这首诗便是陈师道在临别时为表达不忍离别的悲痛之情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