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写的一遍序文,对董少南怀才不遇深表同情,而又不赞成他投之藩镇,所以序中隐含有规劝之意。该作品通过对于朋友考不取进士到河北去做官,作序相送。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燕赵(2)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3)董生(4)(5)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6),怀抱利器(7)郁郁适兹土(8)。吾知其必有合(9)也。董生(4)(10)哉!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夫以子之不遇时(11),苟慕义强仁者(12)皆爱惜焉。(13)燕赵之士出乎其性(14)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5)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6)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17)。董生(18)乎哉!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吾因子有所(19)矣。为我吊望诸君(20)之墓,而观(21)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22)乎?为我(23)曰:“明天子(24)在上,可以出而仕(25)矣。”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注释

(1)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河北,指黄河以北的燕赵地区。

(2)燕赵:借指的河北一带。

(3)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4)董生:董先生,指董邵南。

(5)举:考中的意思。

(6)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7)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8)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9)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10)乎:语气词,啊。

(11)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12)慕义强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13)矧:何况。

(14)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

(15)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6)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7)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8)勉:勉励,鼓励,努力做的意思。

(19)感:感想,觉出。

(20)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21)于:介词,在。

(22)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23)谢:告诉。

(24)天子:皇帝,唐宪宗李纯。

(25)出而仕:出来做官。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年间,安徽寿县的董邵南到长安应进士举,屡试不第,准备投靠河北的藩镇。韩愈一直主张全国“大一统”,反对地方分裂主义。董与韩交谊甚厚,知董“怀抱利器”,往投河北,“必有合”然而这对韩来讲,是一种“从贼”;可董又“不得志于有司”,也正由于此,韩提笔写下了《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这篇有名的赠序。

拼音版

sòngdǒngshàonányóuběi

yānzhàochēngduōgǎnkǎibēizhīshìdǒngshēngjìnshìzhìyǒuhuái怀bàoshìzhīyǒudǒngshēngmiǎnzāi

zhīshígǒuqiǎngrénzhějiēàiyānshěnyānzhàozhīshìchūxìngzhězāiránchángwénfēnghuàzhījīnsuǒyúnliáozhīxíngzhīdǒngshēngmiǎnzāi

yīnyǒusuǒgǎnwèidiàowàngzhūjūnzhīérguānshìyǒushígǒuzhěwèixièyuēmíngtiānzàishàngchūérshì

作者简介

韩愈

韩愈

唐代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参考资料

  • [1](唐)韩愈 .韩愈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年6月.57-62
  • [2]乔光平.初二语文(上第5次修订版)/三点一测丛书.龙门书局.2001年6月.260-270
  •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初中语文(第四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