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轩记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悠哉悠哉,以永终日。
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
虽然,予之所纷挐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坐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作品简介
《独坐轩记》是明代文学家桑悦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起笔点题,先写出何为名“独坐”,然后写出独居一室,以读书为乐,可谓独坐而不独,为下文张本;再写独坐轩之优美环境,正可怡情适志。最后,写身居斗室,却如临太行、挟东海,荫万间之广厦,与古人应接不暇,一展作者开阔的胸襟。尾末又语意深沉,写出虽然“坐安得独”,但毕竟与“纷挐纠错者”均为“世之寂寞者”,从而内心的怀才不遇、忧郁难遣尽在寥寥数言中。全文逶迤写来,起伏变化,摇曳多姿。
译文注释
译文
予为西昌(1)校官(2),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3)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我做西昌县县学的学官,在县学菜园里建造了一个像斗样大小的房子,仅能容下一个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写字台也仅能放下几卷经史。客人来了没法迎接,不能施礼请进室内,因此起名叫做“独坐”。
予训课之暇,辄憩息(4)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5)数君子之心,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6)、班固(7)、司马迁(8)、扬雄(9)、刘向(10)、韩柳欧苏曾王(11)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悠哉悠哉,以永终日。
我教课空闲的时候,就在这小屋内休息。在这里我首先研究尧、舜、禹、汤、周文、周武以及周公、孔子的思想学说和治世的方法;其次窥探张载、朱熹、周敦颐、程颢和程颐兄弟的思想学说内涵;再其次就咀嚼品味左丘明、荀卿、司马迁、班固、扬雄、刘向、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的文章;最后再有时间,就拿秦汉以后古人的行为事迹,稍加评论,以定他们万世的功过是非。悠闲啊,自在啊!我就用这种办法来打发每天的日子。
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12),地杂植松桧竹柏。予坐是轩,尘坌(13)不入,胸次日拓(14),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15)千古,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16),坐安得独?
小屋前有半亩池塘,几丈空地。池中种有菱角儿、荷花、莲藕,空地混植着松、桧、竹、柏。我这小屋,尘埃俗气进不来,胸怀感到日益开阔,有如左边对着太行山,右边连接着东海,在树荫遮盖下的万间广阔大厦。还有,我坐着只是和久远年代的古人打交道:若是遇到圣人,我就把自己的坐位当做弟子的坐位,我感到自己好像是在亲身经历圣人的训导和教诲;若是遇到贤人,我就把自己的坐位当做交往朋友的坐位,我感到自己好像是在亲身和朋友促膝交谈;若是遇到乱臣贼子,我就把自己的坐位当做法官的坐位,我感到自己好像是对眼前的坏人亲自审判施加惩罪。我觉着自己的坐位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坐位,接触的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常人,每天都感到人员牵持纷乱事务缠绕繁杂,坐在这里怎么能说是独坐呢?
虽然,予之所纷挐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坐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17)。作《独坐轩记》。
虽然如此,可我感到牵持纷乱缠绕繁杂的,却都是世人感到孤寂冷清的,天地之间,坐我这坐位的人极少,不称作“独”,也没谁和我是同行。于是写了这《独坐轩记》。
注释
(1)西昌:即泰和,县名,今属江西省。三国吴置西昌县,隋改泰和县。
(2)校官:学官。《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
(3)肃:恭敬地导引。《礼记·曲礼上》:“主人肃客而入。”
(4)憩息:休息。
(5)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的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和程颐。
(6)荀卿:即荀况。战国末思想家,著有《荀子》。
(7)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
(8)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
(9)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文学家。
(10)刘向: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文学家。
(11)韩柳欧苏曾王:即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
(12)芰荷:即荷花。
(13)尘坌:灰尘。
(14)胸次日拓:心胸日益开阔。胸次,胸中,心里。
(15)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
(16)纷挐纠错:杂乱交错的样子。此指纷纷扰扰。
(17)而天壤之间,坐予坐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意为现实世界中,能坚守我这种“独坐”的人寥寥无几,他们不甘寂寞,也不会同意我的看法。
创作背景
作者桑悦于成化年间两次参加会试,均因“答策语不雅驯”而落选,第三次才得个副榜。没想到,在上报年龄时又被昏庸的官僚看花了眼,误将26岁看作66岁,便发往泰和(即文中所说的西昌)去做一个小小的学官“训导”。此文即是作者到泰和任上后写的。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朱子锐.明清闲情小品赏析·衣食住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0—11页
- [2](清)李扶九,(清)黄仁黼选评;姚敏杰校点.古文笔法百篇.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158页
- [3](清)王符曾辑评;张衍华、刘化民注译.古文小品咀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646—6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