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策杖》是宋代文学家刘子翚创作的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诗人亲眼目睹的农村衰败破落。颔联具体写农村的破落状况:田园荒芜,苗少垄高;房舍简陋,风雨飘摇。颈联点明农村破败的原因:赋税太重。尾联反思自己,不事耕作却饱食“官粟”,觉得对不起农民。全诗表现了诗人的正义感与对农民的同情,写得语言朴实、浅近,简单读懂。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策杖(1)农家去,萧条(2)绝四邻(3)。
拄拐杖访农家心情寂寥,四邻家无生气人烟稀少。
空田(4)依垅(5)峻(6),断藁(7)布(8)窠(9)匀。
田野里少禾苗垄高草多,农家舍蒿草房风雨飘摇。
地薄(10)唯供税,年丰尚苦贫。
土地薄收获少不够纳税,丰收年也难得全家温饱。
平生饱官粟(11),愧尔(12)力耕人。
一辈子享官体免掉冻饿,有愧于种田人终生辛劳。
注释
(1)策杖:扶杖。
(2)萧条:凋零。
(3)绝四邻:四周已没有邻居。表明村间的荒寞与寂寥。
(4)空田:指田里已没有了禾稼。
(5)垅:田地分界的土堆,田埂。
(6)峻:高。
(7)藁:一种草类。此指干稻草。
(8)布:铺。
(9)窠:本指昆虫鸟兽栖息之所,引申指矮小的住房。
(10)薄:贫瘠。
(11)饱官粟:享受官家体禄。
(12)尔:指农民。
创作背景
《策杖》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一说此诗可能是作于兴化军通判任上,当时可能是诗人自己扶杖走到农家,看到农村萧条的景象和农民生活的贫困,觉得自己不耕田而饱食禄米,与力耕却按饿的农民相比,于心有愧。
一说或是作于晚年退居故乡崇安屏山时,作者以龙钟之躯,扶杖漫步于村野之间,本为聊遣逸兴、稍怡闲情;谁知展现在他眼前的却是民生调敝、四望萧条的阴暗图景。于是,作者“穷年忧黎元”的情怀不期然而生,忧愤之余,以言近旨远的诗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缪钺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第957-959页
- [2]马世一编著,古诗行旅 宋辽金卷,语文出版社,2014.08,第241-242页
- [3]宁业高,桑传贤选编,中国历代农业诗歌选,农业出版社,1988.05,第2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