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书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韩子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

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原。”

独谓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其为是非耶?未能自定也。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上人书》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书信,讨论了文和辞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章把文和辞分开来讲,文指作文的本意,辞指篇章之美。作者的本意在于明道,而所谓道,则是可以施之于实用的经世之学。既然文以实用为主,因此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作者明确指出必须重视内容。王安石认为古文家虽然夸谈文以明道,但其真实的的心得,则在文不在道。全文开门见山,简洁刚劲,说理透彻,语言精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1)谓:文者,礼教(2)治政(3)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4)归然(5)而已。而曰“言之不文(6),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7)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我曾经认为文章,不外是讲礼教政治罢了。那些写在书上而传授给人们的,大体都归于这些方面。至于古书说的“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久远”,仅仅是说修辞不可以不要,并非圣人写文章的本意。

自孔子之死久,韩子(8)(9)(10)圣人于百千年(11)中,卓然(12)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13)者也。韩子(8)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14)耳,(9)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

自孔子死了好久以后,有韩愈出现,千百年中,人们所瞻仰的圣人只有韩愈一人,真是个了不起的杰出人物。只有柳宗元和韩愈齐名,他虽然比不上韩愈,然而他写的文章最终与韩愈的文章并传,也是可敬畏的豪杰呀。韩愈曾对人说过关于写文章的事,说应该这样那样;柳宗元也说过应该这样那样。我怀疑韩、柳二人说的,只不过是修辞的问题,至于写文章的本意,不是这样就够了的。

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15)。”

孟子说:“君子应该有自己的心得,有了心得,就能安心进行钻研;安心进行钻研,就能打下深厚的基础;有了深厚的基础,就能应用自如,左右逢源了!”

独谓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16)以为作文之本意。

我说孟子说的这些话,不仅直接适用于写文章,同时也可借用来说明写文章的本意。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17),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17)。要之以适用为(18),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19)。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而且我所说的文章,务必要做到有益于社会。所谓修辞,犹如器具上有雕刻绘画一样。如果使器具精巧华丽,不一定适用;如果适用,也不一定要精巧华丽。总之,要以适用为本,以雕刻绘画作它的修饰罢了。不适用,就不是制造器具的本意,不给它进行修饰,难道是制造器具的本意吗?不是的。但修饰也是不可以去掉的,只是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就行了。

某学文久,数(20)此说以自治(21)。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其为是非耶?未能自定也。执事正人也,不(22)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我学写文章很久了,多次拿这个说法来指导自己写文章,现在才想把它写出来传授给人,至于在实践上的应用,那还有待于更长的时间这种说法是对的或是错的呢?我自己还没有把握确定。您是一个正直的人,不会阿谀奉承自己喜欢的人。现抄上所写的杂文十篇献给您,希望得到您的指教,使我能确定是对或不对。

注释

(1)尝:曾经。

(2)礼教:封建社会中关于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的教育称为礼教。

(3)治政:治理政事,亦可解为政治。

(4)大体:大致。

(5)归然:归于此,这里指归于礼教治政。

(6)不文:没有文采。引文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孔子的话,原文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7)不可以已:已,止,这里是不要的意思。

(8)韩子:指韩愈。

(9)作:兴起,出现。

(10)望:仰望,敬慕,这里有学习、继承的意思。

(11)百千年:言岁月久远,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韩愈生于大历三年(768年),其间相距一千二百余年。

(12)卓然:高超、高远的样子。《汉书・成帝纪》:“使卓然可观。”颜师古注:“卓然,高远之貌也。”

(13)可畏:值得敬畏。

(14)其辞:指韩柳谈如何锤炼言词的方法。其实韩柳对文章内容、形式方面的要求都很重视。

(15)原:同“源"。

(16)托:借。

(17)巧且华:言文词华美巧妙。

(18)本:根本。

(19)容而已:容,容貌,这里指文章的外在形式。

(20)挟:持,怀着。

(21)自治:这里指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

(22)阿:曲从。

创作背景

《上人书》这篇文章是王安石呈给某人的书信。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王安石有《上张太博书》,云“谨书所为原、说、志、序、书词凡十篇献左右”。《临川先生文集》中,此篇列《上张太博书》之后,云“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可见当为早年之作;又云“书杂文十篇献左右”,疑与《上张太博书》作于相近的时间里。

拼音版

shàngrénshū

chángwèiwénzhějiàozhìzhèngyúněrshūzhūérchuánzhīrénguīránéréryuēyánzhīwénxíngzhīyuǎnyúnzhěwèizhīfēishèngrénzuòwénzhīběn

kǒngzizhījiǔhánzizuòwàngshèngrénbǎiqiānniánzhōngzhuōránzihòumínghánbìngzihòufēihánránwénpèihánchuánháojiéwèizhěhánzichángrénwényuēyúnyúnzihòuyuēyúnyúnèrzizhěréněrzuòwénzhīběnshì

mèngziyuējūnzizhīzhīānzhīānzhīshēnzhīshēnzhūzuǒyòuféngyuán

wèimèngzizhīyúněrfēizhíshīwénérrántuōwèizuòwénzhīběn

qiěsuǒwèiwénzhěwèiyǒushìérsuǒwèizhěyóuzhīyǒulòuhuìhuàchéngshǐ使qiǎoqiěhuáshìyòngchéngshǐ使shìyòngqiǎoqiěhuáyàozhīshìyòngwèiběnlòuhuìhuàwèizhīróngérshìyòngfēisuǒwèiwèizhīróngruòshìfǒuránróngwèixiānzhī

mǒuxuéwénjiǔshùxiéshuōzhìshǐshūzhīérchuánzhīrénshìshìzhěyǒudàiwèishìfēiwèinéngdìngzhíshìzhèngrénāsuǒhǎozhěshūwénshípiānxiànzuǒyòuyuànzhījiàoshǐ使zhīshìfēiyǒudìngyān

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参考资料

  • [1]张慧芸.中华国学经典·唐宋八大家文选.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年9月:第343—3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