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作品简介
《兰陵王·柳》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写作者离去之愁。此词有生活细节、有人物活动,有抒情主体的心理意绪,形成词作较为鲜明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色。全词构思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译文注释
译文
柳阴直(1),烟(2)里丝丝弄碧(3)。隋堤(4)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5)送行色(6)。登临望故国(7),谁识京华倦客(8)?长亭(9)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10)。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闲寻旧踪迹(11),又(12)酒趁哀弦(13),灯照离席(14)。梨花榆火催寒食(15)。愁一箭风快(16),半篙波暖(17),回头迢递(18)便数驿(19),望人在天北(20)。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凄恻(21),恨(22)堆积!渐(23)别浦(24)萦回(25),津堠(26)岑寂(27),斜阳冉冉(28)春无极(29)。念(30)月榭(31)携手,露桥(32)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
注释
(1)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2)烟:薄雾。
(3)丝丝弄碧: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其嫩绿的姿色。弄,飘拂。
(4)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是北宋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5)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
(6)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情状。
(7)故国:指故乡。
(8)京华倦客:作者自谓。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9)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10)应折柔条过千尺: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柔条,柳枝。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11)旧踪迹:指过去登堤饯别的地方。
(12)又:又逢。
(13)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
(14)离席:饯别的宴会。
(15)梨花榆火催寒食: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16)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
(17)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18)迢递:遥远。
(19)驿:驿站。
(20)望人在天北:因被送者离汴京南去,回望送行人,故曰天北。望人,送行人。
(21)凄恻:悲伤。
(22)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
(23)渐:正当。
(24)别浦:送行的水边。
(25)萦回:水波回旋。
(26)津堠:渡口附近供瞭望歇宿的守望所。津,渡口。堠,哨所。
(27)岑寂:冷清寂寞。
(28)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29)春无极:春色一望无边。
(30)念:想到。
(31)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32)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创作背景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其实《兰陵王·柳》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唐圭璋.全宋词(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5:611
- [2]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