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丹凤门登眺
绛阙遥天霁景开,金明高树晚风回。
长虹下饮海欲竭,老雁叫群秋更哀。
劫火有时归变灭,神嵩何计得飞来。
穷途自觉无多泪,莫傍残阳望吹台。
作品简介
《雨后丹凤门登眺》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眼前的长虹、孤雁与内心的愁思溶合在一起,描绘出带有浓烈主观色彩的“海欲竭”“秋更哀”的苍凉景象,既喻衰亡中的金朝国势,又喻孤独忧伤的诗人。末句中的“残阳”与首句的“霁景”相应,愈显沉郁、凄凉。全诗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译文注释
译文
绛阙(2)遥天霁景(3)开,金明(4)高树晚风回。
在深红的城阙登临眺望,雨后的远空景朗天开,金明池畔高耸着排排绿树,傍晚的寒风吹得它左右摇摆。
长虹下饮(5)海欲竭,老雁叫群秋更哀。
长虹向两边垂头暴饮,大海快要被一口吸干,离群的老雁呼唤着侣伴,在秋空更显得无限悲哀。
劫火(6)有时归变灭,神嵩何计得飞来(7)。
世界的劫火有时而至,到时一切将归于变化毁灭,就如那号称神岳的嵩山,有什么办法能让它飞来?
穷途自觉无多泪,莫傍残阳望吹台(8)。
处身这亡国的穷途末路,自觉已流不出更多泪水,且莫再倚傍落日的余晖,怅然地眺望旧时的吹台。
注释
(1)丹凤门:汴京(今开封)宫城北门。
(2)绛阙:深红色的城楼,这里指丹凤门楼。绛(jiàng),深红色。阙(què),城楼。
(3)霁景:雨后的睛朗景色。
(4)金明:即汴京宫苑中的金明池。
(5)长虹下饮:既是描写雨后虹霓垂拱天际的景色,又是用来象征蒙古军的肆虐中原。古人认为虹霓是一种不祥的两头怪物,常探头到溪涧中饮水。故,诗中用它来比喻蒙古军。
(6)劫火:原指佛教中所说的世界毁灭时的大火,后来也用来指乱世的灾火。
(7)神嵩何计得飞来:意思是说汴京地处平原,四无屏障,因而幻想嵩山飞来护卫汴京。神嵩(sōng),即嵩山。武则天曾改中岳嵩山为神岳。
(8)吹台:在河南祥符县东南六里,相传为春秋时音乐家师旷奏乐之台。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八月,诗人应召入朝,任尚书都省掾,全家也随同迁居汴京。是时,战争形势日益恶化,蒙古军三路齐发,右翼直指金朝首都汴京。第二年正月,金兵在钧州(在今河南禹州)三峰山全军溃败,蒙古大军趁势长驱直入,于三月包围了汴京。四月,金哀宗遣使求和,这才得以解围。蒙古退兵之后,诗人趁雨后天晴,登上汴京官城的北门丹凤门眺望四处,只见兵燹过后,满目疮痍。诗人想到国家将亡的命运,想到围城期间三女阿秀的病夭,国恨家愁一齐涌来,心中不由得哀痛欲绝,挥笔写下了《雨后丹凤门登眺》这首诗篇。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25-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