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歌者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夜闻歌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一首短篇叙事诗。此诗通过描写歌女的悲惨境况,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亦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不顺、被贬偏僻之地的凄凉亦沧桑的心情。此诗虽是一首叙事诗,但诗人用语却十分简练、含蓄,处处体现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读来感情真挚,哀婉凄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1)鹦鹉洲(2),秋江月澄澈。

晚上停泊在鹦鹉洲,秋天的江月天色俱清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4)

听到邻船有唱歌的人,其歌调能使人愁煞。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5)

唱歌完后继而是哭泣,还有抽泣兼哽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寻声去见唱歌的人,发现有个妇人肤色如雪。

独倚帆(6)立,娉婷(7)十七八。

独自靠着船帆立,十七八岁十分美丽的样子。

夜泪似真珠(8),双双堕明月(9)

而泪水却像夜里珍珠,双眼像是在坠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我问这是谁家的女子,为何哭得这么凄切。

一问一沾襟(10),低眉(11)不说。

但一问却哭得更伤心,低着头一直不说话。

注释

(1)泊:停船靠岸。

(2)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

(3)澄彻:明亮。

(4)堪愁绝:能使人愁煞。

(5)泣声通复咽:抽泣兼哽咽。

(6)樯:船的桅杆。

(7)娉婷:形容女子美貌。

(8)真珠:即珍珠。

(9)明月:古代珍珠名。

(10)沾襟:一作“沾巾”,即眼泪沾湿手巾。

(11)终:一作“竟”。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六月,作者四十四岁时,因写喻诗而得罪掌权的宦官集团,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而后作者出长安城,坐船从汉水而下,远赴九江上任。当舟泊武昌鹦鹉洲时,忽有歌声传来,如泣如诉,使他不禁寻声而去,从而写下了一首题为《夜闻歌者》的诗。

拼音版

wénzhě

yīngzhōuqiūjiāngyuèchéngchè

línchuányǒuzhědiàokānchóujué

shēngtōngyàn

xúnshēngjiànrényǒuyánxuě

fānqiángpīngtíngshí

lèishìzhēnzhūshuāngshuāngduòmíngyuè

jièwènshuíjiāqiè

wènzhānjīnméizhōngshuō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 [1]沙勤主编. 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 5[M]. 北京:长征出版社, 2000.10.第1929页
  • [2]王克俭主编. 白居易诗词选[M].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7.第48-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