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作品简介
《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一首词,此词以一个爱情悲剧为题材,是《摸鱼儿·雁丘词》的姊妹篇,上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悲剧故事的源头。下片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全词以情见长,句句有情,情真意切,充满对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同情以及对顽固守旧势力的愤怒。
译文注释
译文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
泰和年间,大名府民间有对男女青年因痴情相爱却不能如意地在一起而双双投水自杀,官府搜寻他们的踪迹却不能找到。之后,种藕的人在水塘中找到两具尸,衣物可辨,此事才真相大白。这一年,这个水塘中的荷花盛开,而且株株皆开并蒂莲。沁水的梁国用当时担任录事判官,向内翰李用章这样叙述。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1)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2)。天已许(3)。甚(4)不教、白头生死(5)鸳鸯(6)浦(7)?夕阳无语。算谢客(8)烟中,湘妃(9)江上,未是断肠处。
问莲花的根,有多少根须?莲心是苦的又为谁而苦?并蒂莲的花为什么含情脉脉娇嫩地相互对望,怕是大名府那两个相爱的青年男女的化身,天公这样的不公平:为什么不教相爱的人白头偕老,却让他们死于鸳鸯偶居的水塘中;夕阳西下悄然无声。看来谢灵运经常游览的烟雾霭霭的名山胜水,潇湘妃子殉情的湘江楚水,都不是这对儿女的断肠处。
香奁(10)梦,好在灵芝(11)瑞露(12)。人间俯仰(13)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14),流年(15)度,无端(16)又被西风(17)误(18)。兰舟(19)少(20)住(21)。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22),狼藉(23)卧风雨。
这对恋人相亲相爱,本可以在灵芝仙草与吉祥晨露中,幸福生活长生不老。他们的感情即使“海枯石烂”情缘仍然长存,但被迫死去的幽恨是黄土无法掩埋的。被害死去的韩凭夫妇所化的相思树,随着时光的流逝,又无缘无故地被秋风所摧残。精美的小船稍稍停一停,让我再看看并蒂莲 怕将来我载酒重来时,它们已红瓣飘零,散乱地卧于风雨中了。
注释
(1)脉脉:含情欲吐。
(2)旧家儿女:民家小儿女。
(3)已许:如此,这样。
(4)甚:什么。
(5)生死:偏义复词,指死。
(6)鸳鸯: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后用以比喻夫妇。
(7)浦:水滨,这里指水塘。
(8)谢客:即谢灵运,南朝宋代诗人。
(9)湘妃:即湘夫人,名娥皇、女英,传说是尧的两个女儿,嫁与舜为妻。舜南巡,死,葬于苍梧山,娥皇、女英寻而不得,死于湘水,为水神,是为湘夫人,亦叫湘妃。
(10)香奁:盛放香粉、镜子之类的匣子,引申为香艳之意,比喻恋人的相亲相爱。
(11)灵芝:古人迷信,认为芝是仙草,服则长生,故称“灵芝”。
(12)瑞露:吉祥的晨露。
(13)俯仰:瞬息,指生活。
(14)相思树:指古代韩凭夫妇的悲剧故事。
(15)流年:年华,如流水之易逝。
(16)无端:无缘无故。
(17)西风:秋风。
(18)误:指损伤、摧残。
(19)兰舟:船之美称,指精美的小船。
(20)少:稍稍。
(21)住:停一停。
(22)红衣半落:指荷花花瓣飘落。
(23)狼藉:纵横散乱,引申为破败不可收拾,形容花瓣散乱。
创作背景
《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金章宗时期,大名府一对男女青年痴情相爱,迫于封建礼教的摧残,双双投水殉情,上演了一出感天动地的爱情悲剧,听闻此事后,词人创作此词以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姚奠中 主编.元好问词注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13-15
- [2]王烈夫 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 第3册 宋朝、元朝.武汉:武汉出版社,2016年: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