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
薛昂夫(?—1359),回鹘(即今维吾尔族)人。原名薛超吾,以第一字为姓。先世内迁,居怀孟路(治所在今河南沁阳)。祖、父皆封覃国公。汉姓马,又字九皋,故亦称马昂夫、马九皋。曾执弟子礼于宋遗民刘辰翁门下,约可推知他生年约在元初至元年间。历官江西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衢州路总管等职。晚年辞官隐居杭州皋亭山一带。善篆书,有诗名,与萨都剌有唱和。散曲现存小令六十五首、套数三套。
薛昂夫的诗
20首徐贲(1335—1380),字幼文,号北郭生,南直隶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后迁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崇德人。性坦率,博通经史百家。师从铁崖杨维桢。元末世乱,隐居教授,明代出任浙江乡试官、国子助教、中都国子监,教授勋臣子弟。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宋方壶(生卒年不详),名子正,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生卒年不详。曾于华亭莺湖建房数间,四面为镂花方窗,如洞天状,名曰“方壶”因以为号。约生活于元末明初。工散曲,今存小令十三首,套数五套。
宋方壶的诗
4首曹德(生卒年不详),字明善,曾官衢州路吏,与散曲作家薛昂夫、任昱有唱和。元顺帝时,因写“清江引”二首讽刺宰相伯颜专政,被缉捕,避于吴中一僧舍。数年后,伯颜事败窜死,方再人京。现存小令十八首。
曹德的诗
12首曾瑞(生卒年不详),字瑞卿,号褐夫,大兴(今北京大兴)人。因羡江浙人才之盛、钱塘景物之美,便移居杭州。他神采卓异,谈吐不凡,与江淮一带达官名士多有交流,却终身不为官,靠熟人的馈赠为生,优游市井,自号祸夫。他善画能曲,著有散曲集《诗酒馀音》、杂剧《才子佳人误元宵》,皆佚。《太和正音谱》将他列入一百五十名“词林英杰”中。有散曲若干首存世。
陈孚(1240—1303),字刚中,号笏斋。临海(今属浙江)人。元世祖至元(1264~1294年)年间为河南上蔡书院山长。后历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礼部郎中、台州路总管府治中等职,但因为是南人,颇遭廷臣排斥。曾出使安南。为官能关心民生疾苦,晚年因救灾劳瘁而死。其诗骨格遒劲,不事雕琢,郁勃忠义之气。有《观光稿》《交州稿》《玉堂稿》。
阿鲁威(生卒年不详),字叔重(一作叔仲),号东泉,人或称之为鲁东泉,蒙古族人。至治年间任南剑太守(延平江路总管),泰定年间任经筵官、参知政事,曾译《世祖圣训》、《资治通鉴》等为泰定帝讲说。能诗善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论其词“如鹤唳青霄”。今存小令十九首,情感深沉质朴,格调旷达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