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戍鼓(1)断人行(2),边秋(3)一雁(4)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从今夜白(5),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6),无家(7)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8)不达(9),况乃(10)未休兵(11)。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
(1)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3)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4)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分散:一作「羁旅」。
(7)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8)长:一直,老是。
(9)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10)况乃:何况是。
(11)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创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莫砺锋,童强撰. 杜甫诗选[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142.
- [2](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549.
- [3]霍松林著. 霍松林古诗今译集[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59.
- [4](唐)杜甫著;蒋雪峰编著. 杜甫集[M].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92.
- [5](清)蘅塘退士编选,史良昭,曹明纲,王根林译注. 唐诗三百首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187.
- [6]周掌胜选编;周掌胜注释;彭万隆评析. 全图本国学经典丛书 新编千家诗评注 全图本[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