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作品简介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是诗人游历金陵时登上谢安墩有感而作,诗人站在谢安墩上,回顾谢安建立的旷世功业,想到谢安与王羲之的惺惺相惜,勾起了自己埋在心底建功立业的理想。
译文注释
译文
晋室(1)昔横溃(2),永嘉(3)遂南奔。
昔日西晋王朝的政权崩溃时,中原一代的人民纷纷向南边逃亡。
沙尘何茫茫,龙虎(4)斗朝昏(5)。
当时的局势多么纷乱,乘机崛起的军阀割据势力日日夜夜争斗不休。
胡马风(6)汉草,天骄(7)蹙(8)中原。
胡人的马儿在汉地上奔驰,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军队威胁着中原。
哲匠(9)感颓运,云鹏(10)忽飞翻。
贤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谢安察觉到了国家即将衰败的命运,为了挽救危局,抵御侵扰,他迅速地东山再起。
组练(11)照楚国(12),旌旗连海门(13)。
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气势不凡;沿江陈兵,直到海隅,场面颇为壮观。
西秦(14)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前秦的军队声势浩大,披甲执戈的军士像天上的积云一样聚集。
投鞭(15)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苻坚骄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认兵强马多,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
皇运(16)有返正(17),丑虏(18)无遗魂。
然而东晋王朝的局势开始好转,苻坚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谢安于谈笑间打败了前秦的军队,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执掌朝政。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访古迹,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谢安墩。
凭览(19)周地险,高标(20)绝人喧。
依靠着栏杆远望四周险峻的地势,高耸的谢安墩上没有人群喧哗的声音。
想像东山(21)姿,缅怀右军言(22)。
我想象着谢安当年的风姿,缅怀着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劝谢安以国事为重的言语。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王羲之和谢安志同道合,都有为国效力的心愿。他们虽已做古,其功绩却长存于世,就像蕙兰留下的芳根一样。
白鹭(23)映春洲,青龙(24)见朝暾(25)。
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
地古云物(26)在,台倾禾黍繁。
虽然年代久远,谢安墩却依旧存在;只是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盛的庄稼。
来酌清波(27),于此树名园(28)。
我来这喝喝酒,并将在这墩上建造林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29)源。
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我将拂袖而去,到武陵源去过隐居生活。
注释
(1)晋室:指西晋王朝。
(2)横溃:引申为政权崩溃,这里是指西晋皇族争权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
(3)永嘉:晋怀帝年号.永嘉5年(311)匈奴贵族刘曜攻陷洛阳,杀死七民三万余人,中原一带人纷纷南耷避乱。
(4)龙虎:喻指当时乘机崛起的割据势力。
(5)朝昏:即朝蒋.日日夜夜。
(6)风:放逸,引申为追逐、奔弛。
(7)天骄:天之骄子,本指匈奴.这里指侍坚的前秦。
(8)蹙:迫,侵扰。
(9)哲匠:指贤明有才之士.这里指谢安。
(10)云鹏:大鹏,指谢安。
(11)组练:古时车卒与步兵穿的战服。
(12)楚国:指江淮一带。此句形容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
(13)海门:指海边。
(14)西秦:指十六国时苻坚的前秦。
(15)投鞭:据《晋书·符坚载记》:荮坚进攻东晋时,曾吹嘘其兵力强大,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一扫不足论,一举荡平晋军不在话下,此二句描绘苻坚的骄傲狂妄不可一世。
(16)皇运:指东晋王朝的命运。
(17)返正:复归于正道,这里是振兴的意思。
(18)丑虏:指苻坚的军队,无遗魂,吓掉了魂。
(19)凭览:倚栏远望,周,四周。
(20)高标:指谢安墩高高耸立。绝人喧,无喧闹之声。
(21)东山:指谢安。谢曾隐居东山。
(22)右军言: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与王羲之(右军)同登冶城时.王对谢说。”
(23)白鹭:白鹭洲,在今南京,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有“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
(24)青龙:山名,在南京东南。
(25)朝暾:初升的太阳。
(26)云物:景物。
(27)清波:指酒。
(28)树名园:在墩一上建筑林园。
(29)武陵:郡名,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带。武陵源即桃花源,晋陶潜有《桃花源记》,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创作背景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此诗当写于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发生前后.爵人从当时唐王朝的危机联想到西晋的永嘉之乱,从谢安墩联想到澍安当年奋起东山,挽救危局。诗人感慨于谢安在乱世中救国的英雄壮举,又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有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的遭遇,于是写下此诗来表达自己的信念。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20页
- [2]张厚余.《太白诗传(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146-147
- [3](唐)李白,(唐)杜甫,(唐)白居易著.《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0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