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次八句写天山雪的特色,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后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天山雪云常不(2),千峰万岭雪崔嵬(3)

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北风夜卷赤亭口(4),一夜天山雪更厚。

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能兼汉月(5)银山(6),复逐胡风过铁关(7)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交河(8)城边鸟飞绝,轮台(9)路上马蹄滑。

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晻霭(10)寒氛(11)万里凝,阑干(12)阴崖(13)千丈冰。

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将军狐裘(14)卧不暖,都护(15)宝刀冻欲断。

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16)归京师。

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注释

(1)萧治:作者友人,生平未详。

(2)开:消散。

(3)崔嵬:山势高耸的样子。

(4)赤亭口:即赤亭守捉。《新唐书·地理志》:伊州“西经······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又西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5)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

(6)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

(7)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8)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

(9)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10)晻霭:昏暗的样子。

(11)寒氛:寒冷的云气。

(12)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13)阴崖:背阴的山崖。

(14)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

(15)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唐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权任与汉同,且为实职。

(16)走马:跑马。

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这首诗即作于这时期,约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时。

拼音版

tiānshānxuěsòngxiāozhìguījīng

tiānshānxuěyúnchángkāiqiānfēngwànlǐngxuěcuīwéi

běifēngjuǎnchìtíngkǒutiānshānxuěgènghòu

néngjiānhànyuèzhàoyínshānzhúfēngguòtiěguān

jiāochéngbiānniǎofēijuélúntáishànghuá

ǎnǎihánfēnwànnínglángānyīnqiānzhàngbīng

jiāngjūnqiúnuǎnbǎodāodòngduàn

zhèngshìtiānshānxuěxiàshísòngjūnzǒuguījīngshī

xuězhōngzèngjūnbiéwéiyǒuqīngqīngsōngshùzhī

作者简介

岑参

岑参(诗雄)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717—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参考资料

  • [1]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23-324
  •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5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