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沾益出宣威入东川
出衙更似居衙苦,愁事堪当异事征。
逢树便停村便宿,与牛同寝豕同兴。
昨宵蚤会今宵蚤,前路蝇迎后路蝇。
任诩东坡渡东海,东川若到看公能。
作品简介
《自沾益出宣威入东川》是清代诗人郑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写走出衙门后的遭遇既使人愁苦,又使人惊异。然后历数其事:途中树少人稀,夜晚与牛猪同寝,遭受蚤蝇侵扰。结尾借苏轼远贬海南旧事寄慨,说他虽然为人旷达,但是面对如此处境恐怕也不堪其忧。诗中既表现了旅途的辛劳,又可见诗人忍受艰苦环境的毅力。全诗除尾联外皆用对偶句式,并将蚤蝇等臭秽题材纳入诗歌,化丑为美,颇具胆识。尾联以戏谑语衬托心境,古拙幽默,敦厚淳朴,耐人寻味。
译文注释
译文
出衙(4)更似(5)居衙(6)苦,愁事堪(7)当异事(8)征(9)。
走出衙门外出公干,却比在衙门办公更辛苦。愁苦之事也能当做奇闻怪事记录。
逢树便停村便宿,与牛同寝豕(10)同兴(11)。
路上遇到树就停下休息,遇到村庄就留下借宿。晚上与牛同寝,早上与猪同起。
昨宵蚤(12)会今宵蚤(12),前路蝇迎后路蝇。
昨夜的跳蚤尚未去除,今夜的跳蚤又来相会。一路上迎面而来的是乱飞的苍蝇。
任(13)诩(14)东坡(15)渡东海(16),东川若到看公能。
任凭你东坡先生自夸渡过南海,如果到了东川,只怕再旷达也不能毫不在乎吧。
注释
(1)沾益:地名,清为沾益州,属云南省曲靖府。
(2)宣威:地名,清雍正五年(1727),割沾益州之新化里至高坡顶,设宣威州,属云南省曲靖府。
(3)东川:清府名,治所在今云南省会泽县。
(4)出衙:走出衙门,外出公干。
(5)更似:更比。
(6)居衙:坐衙门办公务。
(7)堪:足。
(8)异事:奇闻怪事。
(9)征:记录。
(10)豕:猪。
(11)兴:起床。
(12)蚤:跳蚤。
(13)任:任凭。
(14)诩:夸耀。
(15)东坡: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号。
(16)东海:当为“南海”之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苏轼自惠州贬所远徙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曾作诗纪行,抒发其达观情怀。
创作背景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郑珍前往云南探望在平夷县(今富源县)当知县的舅父黎恂,并做了黎恂的幕宾。五月,诗人因事自沾益至宣威,入东川。《自沾益出宣威入东川》该诗就是这段艰苦旅程的写照。
文学赏析
首联两句定下了全诗的基调。虽然诗人言“苦”、言“愁”,但出行之艰难,与在衙门内忍受恶浊风气之苦,相比也并无不同。因此,此行对诗人来说,其实是以形体之苦换了精神之苦,不曾增添什么,他也经受得起。明白了这些,诗人把“愁事”当做奇异之事来记录,下面几句又以游戏之笔、诙谐之调写出行所遇,也就不足怪了。
诗的颔联、颈联则转入对“异事”具体内容的叙述。诗人当时的行程正处在乌蒙山脉之中,“肩舆冷瘦寻村远”“万山无主夕阳荒”正是形容山中的荒僻。诗人在这种恶劣自然环境中的愁苦遭遇,经过精心选取的几个横断面的叙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逢树便停”从侧面写出了路上树木的罕见、骄阳的威猛、旅程的耗人体力;“逢村便宿”可见村落的稀少,而人的居住条件与牛猪无二,这些还不够,人还要受到跳蚤、苍蝇等的侵扰。这几个侧面的描述,看似取事细琐,叙述口吻冷静,实则于细琐、冷静中,极写了旅程的困苦。试想一个人在那样灼热的天气,那样人烟稀少的山中旅行,他不得不丧失作为文明人的高雅姿态,被迫屈尊俯就到与动物一样生存的状态,与牛豕同兴寐,而且还要倍受跳蚤苍蝇等的骚扰,人而落到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该是多么困苦尴尬。难怪作者要怀疑,即使达观如苏轼,如果到了这样的环境,还能像被谪放到当时称为“蛮地”的海南时那样,高歌“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作达观潇洒状么?
《自沾益出宣威入东川》全诗善于通过细节来表现出旅途的愁苦,用语平易朴实而又含蓄不落粗俗,体现了郑珍诗歌创作中的平易诗风。全诗虽然平白如话,但蕴含却并非不丰富。
其一,借描写人的行为遭遇以反映环境荒陋恶劣,“逢树”两句就是从住、行中充分再现了环境的特征。
其二,在纯粹叙述动物的动作中,表现出人不堪其扰的苦状。“昨宵”两句,表面上看是纯粹写跳蚤、苍蝇的“会”“迎”,而实际上却隐含着被它们骚扰的诗人受苦状,且在无可奈何的愁苦中含有几分诙谐,取得了写俗物而不粗俗的效果。
其三,就是诗人用议论衬托的笔法,烘托东川的险恶。诗的最后两句,以议论感慨作结,以怀疑苏轼如果到东川后是否仍像被流放到海南时那样放达洒脱,进一步渲染了东川之旅的险恶。
该诗的重叠用词也颇可注目,颔联“便停”“便宿”“同寝”“同兴”用字虽看似重复,但并不让人感到累赘多余,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很好地把游历过程的歇息、住宿等活动过程以及遭受的困苦充分地叙述出来。
颈联的“昨宵蚤”“今宵蚤”“前路蝇”“后路蝇”,还从时间和空间上提示了诗人所受的侵扰无时无所不在。
另外,首联叠用了“衙”“事”,尾联连用三个“东”字,显然也是诗人故意安排的,目的在使全诗有游戏文字之味,而诗能有此味,关键仍在首联基调已定,故虽通篇言苦,读来却觉有趣可玩。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黄万机选注.近现代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5-26
- [2]刘世南编注.清诗三百首详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214
- [3](清)郑珍著;白敦仁笺注.巢经巢诗钞笺注 第1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231-232
- [4]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1654,1663-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