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蟆
巴徼炎毒早,二月蚊蟆生。
咂肤拂不去,绕耳薨薨声。
斯物颇微细,中人初甚轻。
如有肤受谮,久则疮痏成。
痏成无奈何,所要防其萌。
么虫何足道,潜喻儆人情。
作品简介
《蚊蟆》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通过对蚊子叮人的描写,提醒人们警惕小人谗言中伤,防微杜渐。
译文注释
译文
巴徼(2)炎毒(3)早,二月蚊蟆(1)生。
巴蜀边地湿热气来得早,二月便有蚊虫蟆子滋生扰。
咂(4)肤拂不去,绕耳薨薨(5)声。
叮咬皮肤挥赶总难驱尽,耳边嗡嗡振翅声不绝如潮。
斯物颇微细,中(6)人初甚轻。
别看这些虫豸身形渺小,起初叮咬不过轻微痛痒。
如有肤受谮(7),久则疮痏(8)成。
恰似谗言诽谤表面无害,积久成疮溃烂再难愈疗。
痏成无奈何,所要防其萌。
待到毒疮成形悔之晚矣,重在隐患初萌及时灭消。
么虫何足道,潜喻儆人情。
区区小虫何值大书特书?借物喻人只为警示世道。
注释
(1)蟆:蚊类小虫。色黑而小,叮咬人成疮。
(2)徼:边地。
(3)炎毒:酷热。
(4)咂:吮吸。
(5)薨薨:象声词。《诗经·齐风·鸡鸣》:“虫之薨薨。”
(6)中:伤,中伤。
(7)肤受谮:指谗言。语本《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8)痏:痕瘢。
(9)幺:细小。
创作背景
《蚊蟆》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时在忠州。在春暮夏初的时候,蚊子到处飞舞咂肤吸血令人生恨,于是作《蚊蟆》诗。
文学赏析
《蚊蟆》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描写蚊子在人的耳朵边飞来飞去“薨薨声”使人讨厌;蚊子叮在人的皮肤上“拂不去”吸血使人憎恨不已。全诗通过对蚊子叮人的描写,提醒人们要早日防备那些像蚊子似的奸邪小人,防微杜渐,以免受其侵害、毒害、奸害。
全诗先描写蚊子叮人皮肤,驱之不去,绕耳鸣响。接着写其危害,人们起初只觉得受伤轻微,不以为意,久而形成疮疤,已无可奈何。至此得出教训是“防其萌”,即加以预防。篇末点明主旨在警诚人事,而中间“如有肤受谮”句已以蚊喻人之谗言。
这种以动物为描写对象的写作手法,流传久远。刘禹锡也作过寓意相似的《聚蚊谣》。还有柳宗元所写的《三戒》以麇、驴、鼠为描写对象,也可以说正是这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手法的延伸和流播。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严 杰编选.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