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种谔米脂川大捷
神兵十万忽乘秋,西碛妖氛一夕收。
匹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
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
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凉州。
作品简介
《闻种谔米脂川大捷》是北宋文学家王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宋与西夏的多次战争中,宋军常打败仗,所以听到种谔米脂川大捷的消息使诗人兴奋不已。诗人颂扬了这场胜仗,认为它可以一扫西夏的嚣张气焰,使西北边塞安宁,种谔等人的功劳不在班超之下,可与凌烟阁的功臣并举。全诗构思严谨,属对工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气概,风格雄奇,意境开阔。
译文注释
译文
神兵(3)十万(4)忽乘秋(5),西碛(6)妖氛(7)一夕(8)收(9)。
十万宋军趁着秋高气爽,大军西征,一举消灭了西北边塞的敌人。
匹马不嘶榆塞(10)外,长城自起玉关(11)头。
边塞从此无战马嘶鸣,无仗可打,安然无恙。种谔有如长城,守卫边疆。
君王别绘(12)凌烟阁(13),将帅今轻(14)定远侯(15)。
他功高当世,定能绘图凌烟阁,青史扬名。他的功劳远远胜过班超。
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16)凉州(17)。
不要说没有能够报国之人,此行高举战旗,定当一举收复凉州。
注释
(1)种谔:字子正,宋神宗时人。官至凤州团练使,知延州。为人残忍狡诈,但战功颇多。
(2)米脂川大捷:《宋史·种世衡传·附种谔传》载:“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米脂,宋时置米脂砦,因米脂河而得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川,平原,原野。
(3)神兵:神奇莫测的兵,这里称赞宋兵。
(4)十万:种谔所领之兵实为九万三千,这里是举其成数。
(5)乘秋:趁着秋天草丰马壮的季节进行战争。
(6)西碛:西北沙漠地带,这里用以指西夏。
(7)妖氛:妖气。本指凶灾、祸乱,这里指西夏的嚣张气焰及其对宋边的危害。
(8)一夕:一旦,一日。
(9)收:肃清。
(10)榆塞:塞名,又称榆林塞、榆谿塞,据《汉书》记载为秦修长城所在,蒙恬曾于此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因以名之。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此处用为边塞通称,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中有“边烽警榆塞”之句。
(11)玉关: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疏勒河边,汉武帝时为内地通西域要道,宋以后逐渐衰落,关遂废圮。
(12)别绘:另外绘制。
(13)凌烟阁:唐皇宫殿阁名。刘肃《大唐新语·褒赐篇》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图画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尉迟敬德等二十四人于长安凌烟阁上,以褒彰其功业。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题阁,阎立本画。
(14)轻:轻视。
(15)定远侯:《后汉书·班超传》载,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威震西域三十六国,以功封定远侯,封地在今陕西省镇巴县。这句说种谔功胜班超,是溢美之词。
(16)取:收复。
(17)凉州:古州名,西汉始置为州,东汉时所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及青海、内蒙古的一部分。西夏所辖地为古凉州的一部分。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宋朝与西夏时战时和,永无休止。米脂在宋初属于银州,位于今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无定河中下游,宋太宗至道以后渐没于西夏政权。因为这里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一个要冲地带,北宋曾数次用兵收复它。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八月,北宋名将种谔统率宋军九万三千人从绥德城出发,九月包围了米脂城。西夏闻讯引兵来救,双方在无定河边接战。宋军英勇冲杀,击溃夏兵六万余人,斩获敌首五千级,缴获战马五千匹。同年十月,种谔乘胜攻克米脂城,收复了失地。宋军出征持续三月,奋战数十昼夜,终于取得了宋史上少有的一次大胜利。在宋与西夏的多次战争中,宋军常吃败仗,因此这次米脂川大捷使北宋朝野群情振奋。王珪此时为银青光禄大夫,闻捷后写下《闻种谔米脂川大捷》这首诗赞扬种谔的胜利。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葛杰编. 中华浩歌[M]. 昆明: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7:156-159.
- [2]邓亚文编著. 五朝千家诗 宋元[M]. 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17:180-181.
- [3]刘国辉选注. 思报国 中国历代从军诗[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8:138-139.
- [4]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琪编. 宋诗别裁集[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84.
- [5]胡光舟,周满江主编.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 3[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