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焚书坑》是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最后一句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羽二人不读书之史实抒发感慨。这首诗以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竹帛(1)烟销(2)帝业(3)(4)关河(5)空锁(6)祖龙居(7)

燃烧竹帛的青烟散尽帝业也化而为虚,函谷关和黄河白白护卫着始皇帝所居。

坑灰未冷山东(8)乱,刘项(9)原来不读书(10)

焚书坑内的灰烬未冷山东已发生暴乱,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本并不读书。

注释

(1)竹帛:代指书籍。

(2)烟销:指把书籍烧光。

(3)帝业:皇帝的事业。这里指秦始皇统治天下,巩固统治地位的事业。

(4)虚:空虚。

(5)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关:函谷关。河:黄河。

(6)空锁:白白地扼守着。

(7)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祖龙:代指秦始皇。

(8)山东:崤函之东。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9)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10)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创作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采取丞相李斯的建议,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烧毁图书(医药、卜筮、农作书籍除外),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活埋儒生,力图使他的帝业延续下去。作者可能到过烧毁图书的地方,耳闻目睹,有感而作《焚书坑》。

拼音版

fénshūkēng

zhúyānxiāoguānkōngsuǒlóng

kēnghuīwèilěngshāndōngluànliúxiàngyuánláishū

作者简介

章碣

章碣

唐代诗人

章碣(836—905),字丽山,原籍桐庐(今浙江桐庐县),后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成通末(874),以诗著名,然累试不第。后竞流落不知所终。由于遭遇坎坷,章碣诗中富有批判锋芒。乾符四年(877),礼部侍郎高湘曲贡举,擢其所知者邵安石为进士,碣又落第,便愤而作《东都望幸》诗,借写宫怨以刺唐末科举中的徇私舞弊。诗工七律,并自创变体,为时人所效法。方干称赞其诗为:“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

参考资料

  •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4-825
  • [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82
  • [3]潘百齐 赵龙祥.唐诗精华365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