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楼

涛声寒泊一城孤,万瓦霜中听雁呼。

曾是绿杨千树好,只今明月一分无。

穹商日夜荒歌舞,乐岁东南困转轮。

道谊既经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扬州城楼》是清代诗人陈沆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伤时感世之作,诗人运用用典的修辞方法,描写诗人在扬州所见,揭露了嘉庆、道光年间在清朝封建统治下的黑暗、腐朽的社会面貌。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涛声寒(1)一城孤,万瓦霜中听雁呼。

扬州地处长江边上,有大运河通过,好像一个孤岛,栖泊在严冬寒冷的波涛声中。千家万户的屋瓦上面,铺满着白霜,听到了凄凉的雁呼之声。

曾是绿杨(2)千树好,只今明月一分无。

扬州曾经是一个绿杨千树、美丽如画的繁华都市,然而,如今扬州明月却连一分也没有了。

穹商日夜荒歌舞,乐岁(3)东南困转轮(4)

穷极奢侈的商人日夜酣歌醉舞,荒淫逸乐,东南各地年年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所困,贫不聊生。

道谊既经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5)

清朝统治者重功利而轻道谊,只顾横征暴敛、剥削搜刮而不讲仁义道德、扶持民生,临风兴叹,思念当年的董仲舒。

注释

(1)泊:迫近。

(2)绿杨:王士祯《浣溪沙·红桥》词:“绿杨城郭是扬州。”用前人诗词,对比扬州今昔。

(3)乐岁:丰收之年。

(4)转轮:指为朝廷转运输送物资。

(5)董江都:指董仲舒,他曾官江都王相。

创作背景

《扬州城楼》这首诗作于嘉庆三年(公元1818年),正当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候。诗人登临扬州城楼.极目苍茫,着眼现实,故写下此诗,抒发自己对于民生凋敝、江河日下的感慨和担忧。

拼音版

yángzhōuchénglóu

tāoshēnghánchéngwànshuāngzhōngtīngyàn

céngshì绿yángqiānshùhǎozhǐjīnmíngyuèfēn

qióngshānghuāngsuìdōngnánkùnzhuǎnlún

dàojīnggōngzhònglínfēngháidǒngjiāngdōu

作者简介

陈沆

陈沆

清代官员、诗人、文学家,古赋七大家之一

陈沆(1786—1826),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今浠水县)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曾典广东乡试,任会试同考官。学宗宋儒,工诗。有《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简学斋诗存》、《白石山馆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