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七日昼寝

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六月十七日昼寝》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一、二句写现实生活,说自己穿着朝服在京城度日,感到局促不安,因而向往昔日乡村生活的自由自在。三、四句,写由马龁干草的声音引发出梦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红尘(1)席帽乌靴(2)里,想见沧洲(3)白鸟(4)双。

我戴着席帽穿着朝靴混迹在京城,一心只向往回到家乡的渺渺水滨,伴随着白鸟双双。

(5)枯萁(6)午枕(7),梦成风雨浪翻江。

午间就枕,倾听着户外马儿咀嚼干草的声响;到了梦中,却置身在风雨吹打着的江边,欣赏着滔天巨浪。

注释

(1)红尘:指繁华之地。

(2)席帽乌靴:指官服。席帽,以藤为架编成的帽子,宋时士子出外都戴席帽。乌靴,即朝靴。

(3)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4)白鸟:白羽的鸟。鹤、鹭之类。

(5)龁:咬,咀嚼。

(6)枯萁:干草。

(7)午枕:午睡的枕头。多指午睡。

创作背景

《六月十七日昼寝》约作于元祐四年(1089年)至六年间,当时黄庭坚在史馆任职,苏轼因与当朝政见不合,出守杭州,黄庭坚失去吟伴,自感官场风云多变,于是产生了归隐山林的念头。这首诗表现的正是他当时的心情。

拼音版

liùyuèshízhòuqǐn

hóngchénmàoxuēxiǎngjiàncāngzhōubáiniǎoshuāng

xuānzhěnmèngchéngfēnglàngfānjiāng

作者简介

黄庭坚

黄庭坚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参考资料

  • [1]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第128-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