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静女(1)(2)(3)我于城隅(4)(5)而不见,搔首踟蹰(6)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7)(8)彤管(9)彤管(9)有炜(10)说怿女美(11)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自牧归荑(12)(13)美且(14)(15)女之为美,美人之(16)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

(1)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2)姝:美好。

(3)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4)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5)爱:通“薆”,隐蔽,躲藏。

(6)踟蹰:徘徊不定。

(7)娈:面目姣好。

(8)贻:赠。

(9)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10)有炜:有:形容词词头。炜(wěi):盛明貌。

(11)说怿女美:说(yuè)怿(yì):喜悦。女(rǔ):汝,你,指彤管。

(12)自牧归荑: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13)洵:实在,诚然。

(14)异:奇异,特殊。

(15)匪:非。

(16)贻:赠与。

创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拼音版

bèifēng··jìng

jìngshūchéngàiérxiànsāoshǒuchíchú

jìngluántóngguǎntóngguǎnyǒuwěiyuèměi

kuìxúnměiqiěfēizhīwéiměiměirénzhī

作者简介

诗经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参考资料

  • [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60-61
  • [2]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8-19
  • [3]李山 解读.诗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76-77
  • [4]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84-86
  • [5]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