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寺纪游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作品简介
《极乐寺纪游》是明代文学家袁宗道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首从高梁河写起,叙述高梁河从西山深涧而来,以下境界渐开,写河水明净,河道蜿蜒,微风过处,涟漪阵阵,再顺势而来,先由水而堤,写“堤在水中,两波相夹”,堤上柳枝袅袅,绿树成行,而高梁河北岸的佛寺、道观,各呈其彩,且庙宇连绵;接着作者又把目光转向高梁河对岸的远树,写得高下有致,且“间以水田”,富于立体感;写西山,则谓之如美人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一句,使文章呈一转折;接下去写寺周景色,略径清出,绿荫如盖;而殿前松树,鲜翠嫩黄,高大粗壮,生机勃勃。写到这里纪游已经结束,因而即景抒怀,倾吐长隐山水,了却“山水一段情障”的平生夙愿。文章清新温雅,文笔秀美,意境幽远。
译文注释
译文
高梁桥(1)水从西山(2)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3)。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4)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5)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6)。殿前剔牙松(7)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8)许。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暇日,曾与黄思立(9)诸公游此。予弟中郎(10)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11),作六桥(12)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13)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注释
(1)高梁桥:又名高亮桥,在西直门外西北,跨高梁河上。
(2)西山:在北京西郊,属太行山支脉,一名小清凉山,林麓苍莽,溪涧错镂,风景秀丽。
(3)罗纹纸:质地轻软、带有椒眼状花纹的薄纸,这里形容水波。
(4)西山:在北京西郊,属太行山支脉,一名小清凉山,林麓苍莽,溪涧错镂,风景秀丽。
(5)极乐寺:在北京阜成门外,高梁桥西三里,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建。
(6)张盖:张开的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御雨之具,《史记·商君传》有“劳不坐乘,暑不张盖”的话。
(7)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
(8)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围。
(9)黄思立:即黄大节,字斯立,一作思立,号无净,信丰(今属江西)人,1586年(万历十四年)进士,时任太常寺博士。
(10)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11)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分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
(12)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当地有民谣说:“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13)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谓之情障。这里犹言“心愿”。
创作背景
袁宗道在思想上受李卓吾影响颇大,主要是在禅学方面,他研习心性之说,不满于当时的腐朽政治,要求摆脱传统儒学的束缚,从而获得心性的解放,因此耽嗜山水,喜游名刹。当时他正在京中做官,公馀辄游于山水刹寺间。据他三弟袁中道说:“(宗道)耽嗜山水,燕中山刹及城内外精蓝无不到,远至上方、小西天之属,皆穷其胜。”(《石浦先生传》)此文即是游极乐寺后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