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平晚行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麻平晚行》是唐代诗人王勃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首尾两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愁思,第二联主要是诗人运用触觉听觉来写景,成道、泉声用“高低寻”、“远近听”,写得十分真实而又别具一格。第三联是用不太清晰的视觉写“才分色”、“不辨名”,写出天色将黑未黑、景物欲辨不能的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羁游在外的疲倦与无奈,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百年(2)怀土(3)望,千里倦游情。

一生都有怀恋故土的心愿,远行千里漫游之情已倦怠。

高低寻戍道(4),远近听泉声。

在坎坷的道路上寻觅边防之路,远远近近都听到泉水的鸣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涧谷中的树叶刚刚能辨出颜色,山峦上的花儿却叫不出名。

羁心(5)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旅居的凄苦心情哪里是尽头,傍晚时分凉风劲吹猿声凄清。

注释

(1)麻平:也称麻坪,在今四川乐山县东。这首诗是王勃二十岁时被废职入蜀后所作。

(2)百年:指一生。

(3)怀土:《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本为安于处所之意,后引申为怀念故乡。

(4)戍道:边防上的道路。

(5)羁心:寄居作客的愁苦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麻平晚行》当是唐咸亨二年(671年),王勃被废职后,入蜀西游路经麻平时。诗人为表达厌倦漂泊,怀念故土的伤感情怀所作。

文学赏析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诗人用“百年”强调时间跨度之长,用“千里”强调空间距离之远,这两句诗凸显出诗人羁游在外的疲倦与无奈,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高低”、远近”两个词很形象地写出诗人擦黑赶路的感受。视觉作用不大,只能凭借触觉、听觉分辨方向,确认道路。用词准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这两句紧承前面,既是写景,又写出诗人的感受。夜色昏暗,山花、树叶模模糊糊,想要分辨出来颇费功夫,因而“才分色”、“不辨名”显得十分真切。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结尾点题,“暮”字点明时间,也给中间两联诗以合理的解释。

人生旅途本是古老话题,诗人却写出新意,通过一个山间孤独晚行者形象的塑造,集中抒发了对仕途风波的厌倦反感,寄寓对现实的不满。情因景生,景随情迁,山道上隐约可见的树叶山花,溪流给全诗添一点亮色,读来流畅自然,别添清新之感。

《麻平晚行》叙述了一个短暂的旅程。通过这一旅程的叙述,揭示出作者在要不要做官这一问题上的内心矛盾。诗篇一开始,就提出作者要安于乡土、不去做官的愿望。这一愿望,当然是从废职、摔跤产生的。但作者的家庭出身,作者的才学,作者的抱负以及作者的年华正茂,却使他不能平静顺利地倦于游宦而安于乡土。做官与不做官这样的内心矛盾,就是本诗所说的羁心。作者悲苦、愤激、不满现实的心情正从这里而来。

作者简介

王勃

王勃(诗杰)

唐朝文学家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学者文中子王通之孙,唐代诗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因作文得罪唐高宗而被放逐,漫游于蜀中。后补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年二十七,因渡南海探望父亲,溺水受惊而死。工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参考资料

  • [1]倪木兴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12 月.第23页
  • [2]李志敏主编 .唐诗名篇鉴赏 超值珍藏版 .京华出版社.2011年5月 .第11页
  • [3]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