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

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

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

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

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是清代诗人李渔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天气情况,颔联写雨水少的原因,颈联写楚地的重要性,尾联写人民长期处在饥寒交迫的现状。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深厚。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江风五月尚飕飕(1),疑是生寒应麦秋(2)

已是五月,江上吹的风还是冷飕飕的,天气变冷,或许是应了“麦秋”这一说法。

暑雨不多难望岁(3),密云虽布转增忧。

暑天下雨不多难以有丰收的希望,但天上密云满布又反而增加忧虑(因为阴雨不利于麦收)。

四方丰歉觇三楚(4),两载饥寒遍九州(5)

整个国家的年成是丰是歉,主要看三楚地区的收成如何,两年来饥寒已遍布全国。

民命久(6)仓廪(7)(8),问天何事苦为仇?

老百姓的命运泉倒悬着一样危险,仓库里已经没有粮食储备。请问老天爷,为什么要如此苦心与百姓为仇。

注释

(1)飕飕:寒冷之意。

(2)麦秋:麦收的时候。

(3)望岁:希望好收成。

(4)四方丰歉觇三楚:四方:全国各地。丰,丰收。歉,歉收。觇(chān):观测,窥视。这里是看、取决于的意思。三楚:古时称现在的荆州一带为南楚,吴国一带为东楚,徐州(彭城)一带为西楚。

(5)九州:指全国。

(6)悬:倒悬,危险。

(7)仓廪:贮藏谷物的仓库。

(8)绝:断绝。

创作背景

《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这首诗大约作于康熙初年(1644年—1775年)。当时李渔漫游湖南等地,时值盛夏而天气寒冷,久旱不雨,因而为楚地人民担忧年成,写下了这首关心民瘼的七言律待。

拼音版

xiàhánwèichǔrényōusuì

jiāngfēngyuèshàngsōusōushìshēnghányīngmàiqiū

shǔduōnánwàngsuìyúnsuīzhuǎnzēngyōu

fāngfēngqiànchānsānchǔliǎngzàihánbiànjiǔzhōu

mínmìngjiǔxuáncānglǐnjuéwèntiānshìwèichóu

作者简介

李渔

李渔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1611—1680),字笠翁,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曾居杭州10年,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经营书铺,名芥子国”,以刊书闻于时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全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

参考资料

  • [1]杨昌庆,杨凤回译注.中国历代农家诗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10.第177页
  • [2](清)李渔著.李渔全集 第2卷 笠翁一家言诗词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08.第197页
  •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18 清诗词观止 上.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10.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