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闻捣衣》是元代书法家、文学家赵孟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捣衣引出诗人的无限思绪,同时点明了时令、环境;颔联承捣衣之声而来,借捣衣风俗在南北方的不同,抒发了自己面对历史的变化而怅然若失、伤感身世的情感;颈联中诗人以王昭君自喻,亦为自身凄悲命运感慨,抒写哀思;尾联写诗人以人生的短暂来抵御悲苦的情绪,体现了其内心深处的痛楚不堪。全诗写得深沉、含蓄,但其情绪又明确、强烈,由写景开始,触发思绪,再转入抒情,自然流畅,情景交融。
译文注释
译文
露下碧梧(2)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
碧梧上零幂团团,满天秋色无边,点点砧声不断,引来愁思漫漫。
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3)不后前。
北国风俗还有古时的淳朴,无数南渡的衣冠,已无法比肩当年。
苜蓿(4)总肥宛腰褭(5),琵琶曾泣汉婵娟(6)。
秋风中苜蓿一片,总养育大宛的骏马;一声声琵琶幽怨,昭君泣涕涟涟。
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人生转瞬之间已成历史,何必等到将来再觉得惘然。
注释
(1)捣衣: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2)碧梧:绿色的梧桐树。
(3)南渡衣冠:指避战乱而南下的。
(4)苜蓿:野生的草本植物。主要用制干草、青贮饲料或用作牧草。
(5)宛腰褭:指来自大宛国的骏马,即“汗血宝马”。褭,系马的带子。
(6)汉婵娟:指西汉的王昭君,据传说昭君因得罪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汉朝廷许配匈奴单于,远嫁阴山脚下。
创作背景
赵孟頫作为宋王朝宗室,在异族统治的元代又出仕任高官,成为元朝廷的显赫人物。这一举动为时人、后人所鄙视,“失节”的罪名无情地加在赵孟頫头上。其实,赵孟頫本人内心也不平静,悔恨、自责的情绪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尤其到了晚年,这种情绪越来越强烈,平日的所见所闻,都能触发他思念旧国的思想感情。《闻捣衣》此诗即是诗人晚年所作,写其听到捣衣声产生的复杂的心绪。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元)赵孟頫撰,松雪斋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08,第89页
- [2]吕晴飞 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04月第1版,第10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