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鹧鸪天·元夕不出》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表现了词人在元宵节晚上的落寞情怀。开篇先写春事,由于柳芽刚刚吐出,梅花尚未充分开放,灯节气氛还不浓郁,因而没有把赏灯的事放在心上。随后写到了游赏的日子,“却怕春寒自掩扉”,实际上怕“春寒”不过是借口,其实另有别的原因。过片正面写内心孤独,说只有前人咏汴京灯节的《绛都春》词才能表现节日的欢乐情绪。末两句以邻娃观灯归来,笑语不断,与闭门不出,倚枕独卧的词人形成对比,进而表现了词人寂寞的心境。全词含蓄蕴藉,写景悲凉,抒情深厚,实景与设景交织,艺术构思独到。
译文注释
译文
忆昨天街(1)预赏(2)时。柳悭(3)梅小(4)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5)。
回想昨天御街上试灯预赏的时候,柳芽如吝啬般未肯长出,初开的梅花正小。今夜正是欢笑游玩的时候,我却因为畏惧春寒而关门不出。
帘寂寂(6),月低低(7)。旧情惟有绛都词(8)。芙蓉(9)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10)笑语归。
帘户一片寂静,月儿正低低映在檐下。能抒发旧日情怀的只有《绛都春》。三更之后街市上的灯火也黯淡下来了,邻家的少女说着笑着回来了。
注释
(1)天街:指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街道。
(2)预赏:宋代风俗,腊月十五指新年元宵节前的试灯。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一:“自十二月十五日便放灯,直至上元,谓之预赏。”
(3)柳悭:柳叶未肯长出。悭,吝啬。
(4)梅小:梅花初开。
(5)扉:门扇。
(6)寂寂:寂静无声貌。
(7)低低:轻曼舒缓貌。
(8)绛都词:《绛都春》为词调名。丁仙现有《绛都春·上元》一首描写北宋时汴京灯节的盛况。
(9)芙蓉:莲花,这里借指花灯。
(10)娃:年轻女子。
创作背景
《鹧鸪天·元夕不出》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词人当时在杭州,面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恢复的局面,痛心疾首,悲从心来,故创作此词。庆元三年元宵节前后,姜夔一连写过四首《鹧鸪天》,第一首是《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第二首和第三首都写于元宵节当天,分别是《鹧鸪天·元夕不出》《鹧鸪天·元夕有所梦》,第四首是《鹧鸪天·十六夜出》。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顾非熊选注.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204
- [2]顾易生.淮南皓月冷千山:南宋后期词.合肥:黄山书社,2016:33
- [3]殷光熹.宋代文学论丛.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