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行香子·七夕》一般指《行香子·草际鸣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由人间写起,先言个人所见所感,再据而继之天上神话世界。全词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会少离多,抒发了对自已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草际鸣(2)。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3),关锁千重。纵浮槎(4)来,浮槎(4)去,不相逢。

草丛中的蟋蟀鸣叫个不停,梢头的梧桐树叶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只能一年一次短暂相会,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

星桥鹊驾(5),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6),莫是离中。甚霎儿(7)晴,霎儿雨,霎儿风。

喜鹊搭桥,一年才能相见,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注释

(1)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六字,上片五平韵,下片四平韵。

(2)蛩:蟋蟀。

(3)云阶月地:指天宫。语出杜牧《七夕》:“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4)浮槎:指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槎:用竹木编成的筏子。

(5)星桥鹊驾:传说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时,喜鹊为之搭桥,故称鹊桥。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 :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

(6)牵牛织女:二星宿名。《文选·魏文帝〈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李善注:《史记》曰「牵牛为牺牲,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曹子建《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7)甚霎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霎儿:一会儿。

创作背景

《行香子·七夕》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不详,大约是作者同丈夫婚后又离居的时期。《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人据此认为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年)写于池阳(今安徽池州)。是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今江苏南京)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应召。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今夜尚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浓重的离情别绪,对时局的忧虑,二者交融一起,形诸笔端,便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的词作。

拼音版

xíngxiāngzi··

cǎomíngqióngjīngluòtóngzhèngrénjiāntiānshàngchóunóngyúnjiēyuèguānsuǒqiānzhòngzòngcháláicháxiāngféng

xīngqiáoquèjiàjīngniáncáijiànxiǎngqíngbiéhènnánqióngqiānniúzhīshìzhōngshénshàérqíngshàérshàérfēng

作者简介

李清照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参考资料

  • [1]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5:27-28
  • [2]王德明 邓义昌.宋词小令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08
  • [3]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