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崙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以胡笳声音的哀苦来刻画边关凄凉、悲壮的生活环境,以表达了诗人对颜真卿的关切与勉励之意。全诗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在用韵上进行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君不闻胡笳(1)声最悲,紫髯(2)绿(3)眼胡人吹。

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它是紫色胡须、绿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4)征戍儿。

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

凉秋八月萧关(5)道,北风吹断天山(6)草。

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

昆崙山(8)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7)

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

胡笳(9)怨兮将送君,秦山(10)遥望陇山(11)云。

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12)谁喜闻。

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注释

(1)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後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2)紫髯:绛紫色胡须。

(3)绿:一作“碧”。

(4)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5)萧关:汉代关中四关之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6)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7)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後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8)昆崙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9)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後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10)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

(11)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

(12)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後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写了这首诗赠他。

拼音版

jiāsòngyánzhēnqīngshǐ使lǒng

jūnwénjiāshēngzuìbēirán绿yǎnrénchuī

chuīzhīyóuwèilechóushālóulánzhēngshùér

liángqiūyuèxiāoguāndàoběifēngchuīduàntiānshāncǎo

kūnlúnshānnányuèxiérénxiàngyuèchuījiā

jiāyuànjiāngsòngjūnqínshānyáowànglǒngshānyún

biānchéngduōchóumèngxiàngyuèjiāshuíwén

作者简介

岑参

岑参(诗雄)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717—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