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作品简介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译文注释
译文
初(1),权谓吕蒙(2)曰:“卿(3)今当涂(4)掌事(5),不可不学!”蒙辞(6)以军中多务。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权曰:“孤(7)岂欲卿治经(8)为博士(9)邪(10)!但(11)当涉猎(12),见往事(13)耳(14)。卿言多务,孰若(15)孤(7)?孤(7)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16)。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及(17)鲁肃过寻阳(18),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19)才略(20),非复(21)吴下阿蒙(22)!”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侯,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蒙曰:“士别三日(23),即(24)更(25)刮目相待(26),大兄(27)何见事(28)之晚乎!”
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肃遂(29)拜(30)蒙母,结友而别(31)。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
(5)掌事:掌管政事。
(6)辞:推托、推辞。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籍。
(9)博士: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后写作“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1)但:只,仅。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4)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15)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16)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动词表趋向,从事,进入。
(17)及:到了……的时候。
(18)寻阳:县名,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19)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2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1)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22)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吕蒙的小名,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23)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积学修德之人。
(24)即:就。
(25)更:另外,重新。
(26)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睛。待:对待,看待。
(27)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8)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29)遂:于是,就。
(30)拜:拜见。
(31)别:离开。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孙权劝学》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史料整理改写而成的文章。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宁鸿彬等编. 新编初中文言文详解[M]. 1989 :284
- [2]尹军华编. 语文记忆[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6.09.第125页
- [3]余良丽著.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下.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2.第114页
- [4]楚雨主编. 初中古诗文详解 八年级 下[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第13-15页
- [5]涂秀虹,林红主编. 我们的接力[M].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14.08.第340页
- [6]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语文 八年级 上.语文出版社.2003.01.第170页
- [7]焦金鹏主编.国学经典诵读丛书 资治通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02.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