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品简介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译文注释
译文
塞(1)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2)无留意。四面边声(3)连角起。千嶂(4)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5)归无计。羌管(6)悠悠(7)霜满地。人不寐(8),将军白发征夫泪。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注释
(1)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3)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4)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5)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6)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7)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8)不寐:睡不着。寐:睡。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 两宋卷 第1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第35-37页
- [2]王国维著;墨香斋译评.人间词话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5页
- [3]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经典诵读 小学篇 高年级: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07: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