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周颂·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周天子以各种嘉鱼献祭于宗庙盛况的简短乐歌。诗写在那漆水、沮水的深处,藏有各种各样肥美的鱼,把它们打上来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全诗一章,一共六句,篇幅虽短,但写得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
译文注释
译文
猗与(1)漆沮(2),潜(3)有多鱼。
美好漆水和沮水,多种鱼类在栖息。
有鳣(4)有鲔(5),鲦(6)鲿(7)鰋(8)鲤。
有那鳣鱼和鲔鱼,还有鲦鲿和鰋鲤。
以享(9)以祀,以介(10)景(11)福。
用来祭祀献祖先,求得福祉永绵延。
注释
(1)猗与:赞美之词。
(2)漆沮:两条河流名,均在今陕西省渭河以北。
(3)潜:通“槮(sēn)”,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
(4)鳣:鳇鱼,无鳞,肉黄,大者可达二、三丈长。
(5)鲔:鲟鱼,长一、二丈。
(6)鲦:白条鱼,长仅数寸,状如柳叶,鳞细而白。
(7)鲿:黄颊鱼,尾微黄。
(8)鰋:鲇鱼,无鳞。
(9)享:祭献。
(10)介:助,一说祈求。
(11)景:大。
创作背景
《周颂·潜》是记述春祭供鱼盛况的乐歌。《毛诗序》云:“《潜》,季冬荐鱼,春献鲔也。”按此说法,这首诗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关于鱼的品种,孔疏的解释是:“冬则众鱼皆可荐,故总称鱼;春唯献鲔而已,故特言鲔。”
漆、沮二水是周王朝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印记。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矣。周道之兴自此始。”周颂中的作品很少提及具体地名,而提及具体地名即与祭祀对象有关,如《周颂·天作》言“天作高山”,高山即岐山,是大王(即古公亶父)率民迁居之所,《诗集传》认为“此祭大王之诗”(大王亦曾渡漆、沮,但在公刘之后,所以以岐山为标志)。与《周颂·潜》不同的是,《周颂·天作》点明了“大王荒之”。《周颂·潜》诗中没有写出公刘,但公刘是周道由之而兴的关键人物,他在漆沮的经历当是周人熟知的典故,《周颂·潜》的祭祀对象必然是公刘,无须点出而自明。由此亦可知,周人赞美漆沮,不仅是基于二水的美丽富饶,更是带着强烈自豪的主观色彩。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514
- [2]周明初等 注释.诗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52
- [3]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6-157
- [4]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62-763
- [5]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71-673
- [6]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85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