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感秋寄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作者写给恋人湘灵的一首情诗。此诗首联点题,表明已经一年已经到了深秋,诗人伤感他们两人的恋情;颔联抒发了分离时的愁恨;颈联以燕子与蕙兰分别比喻作者和恋人,暗示他们之间发生恋爱的悲剧;尾联发出惆怅之叹,诗人已经明白他们结婚之希望渺茫。全诗律法严整,颔联与颈联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含而不露地表达出诗人的痛苦和思念。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惆怅(1)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伤感啊,已经是晚秋时节了,我们俩的感情也是这样,说什么都晚了!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分离时的愁恨却还未消散,秋风却正扫去庭前树木的枯叶。

燕影(2)动归翼,蕙香(3)销故丛。

当燕子飞动双翼回归的时候,蕙兰花丛中的香气早已消失了。

佳期(4)芳岁(5)牢落(6)两成空。

美好的时光、美丽的年华,都已经双双零落成空。

注释

(1)惆怅:失意,伤感。

(2)燕影:燕子飞过湖心水面留下的影子。一般形容某人或某事一闪而过,没有造成任何影响或者留下任何痕迹,如燕影云踪、燕影清风、燕影流年、西斜燕影、霞光燕影等。

(3)蕙香:蔥兰花的香气。

(4)佳期:约会的好时光,亦指结婚的日期。

(5)芳岁:美丽的年华。

(6)牢落:孤寂、无聊,零落的样子。

创作背景

《感秋寄远》此诗作于贞元二十年(804)的秋天,是一首写给诗人初恋湘灵的情诗。

唐建中三年(782)白居易十一岁时,因避家乡战乱,举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符离,在那里他与一个比他小四岁的邻居女子湘灵青梅竹马,朝夕不离,后来二人坠入情网。白居易十九岁写成《邻女》诗,表达了对湘灵的爱情。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二十七岁,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因此离开了湘灵。贞元十六年(800)初,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十个月,而母亲则以门第不般配的理由拒绝了他与湘灵的结婚要求。要离开符离了,要再次和湘灵分离,他痛不欲生。贞元二十年(804)秋,白居易在长安做校书郎,准备举家迁址长安,在离开符离时,母亲竟然不允许他和湘灵见面。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来抗争,《感秋寄远》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写就的。

拼音版

gǎnqiūyuǎn

chóuchàngshíjiéwǎnliǎngqíngqiāntóng

yōusànchùtíngshùzhèngqiūfēng

yànyǐngdòngguīhuìxiāngxiāocóng

jiāfāngsuìláoluòliǎngchéngkōng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 [1]王志清撰,白居易诗选,商务印书馆,2016.12,第14-16页
  • [2](唐)李白著,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 白居易集 卷1,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01,第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