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三首·其二
译
注
赏 拼
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作品简介
《遣兴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遣兴三首·其二写马邑州中归附的夷民被调去东征安史叛军,讽刺诸将无功而封王侯;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高秋登塞(1)山,南望马邑州(2)。
深秋时节登上寒山,向南遥望马邑州。
降虏(3)东击胡(4),壮健尽不留。
那里居住着归顺的夷人,健壮的男子都被征调东击叛军。
穹庐(5)莽牢落(6),上有行云愁。
毡帐荒凉啊人烟稀少,惨淡的愁云掠过马邑的上空。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老老小小哭于道路,盼望听到战争结束。
邺中事反覆(7),死人积如丘。
邺城战役唐军失败,死人堆积如同山丘。
诸将(8)已茅土(9),载驱(10)谁与谋。
将领们却已封王封侯,有谁为疾行的军队苦心参谋?
注释
(1)塞:边塞。一作“寒”。
(2)马邑州:唐代州名,在今甘肃天水市与成县之间。《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内有马邑州,隶秦州,开元十七年(729)置。
(3)降虏:指居于秦州一带的少数民族。朱鹤龄注:“降虏,谓秦陇间属夷,调发讨贼者。旧注指回纥,非。”
(4)胡:指安史叛军。
(5)穹庐:游牧民族的帐篷。
(6)牢落:稀疏貌。
(7)事反覆:一作“何萧条”。
(8)诸将:指朝中得宠的大将军们。
(9)茅土:指受封为王侯。帝王社祭之坛以五色土建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坛上一色土,用茅草包之,授于被封者。
(10)载驱:即驱驰。《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载,发语词,犹“乃”。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当时杜甫客居秦州。仇兆鳌《杜诗详注》云:“诗中言马邑州、邺中事、秋雨足,知其为此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