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水溪至水心崖记

晓起揭篷窗,山翠扑人面。不可忍,遽趣船行。逾水溪十余里,至沙萝村。四面峰峦如花蕊,纤苞浓朵,横见侧出,二十里内,秀蒨阁眉,殆不可状。夫山远而缓,则乏神;逼而削,则乏态。余始望不及此,遂使官奴息誉于山阴,梦得悼言于九子也。

又十余里至倒水岩。岩削立数十仞,正侧面皆霞壁。有窦八九,下临绝壑。一窦悬若黄肠者五,见极了了。问山中人,云有好事者,乘涨倚舰,令健夫引絙而上,至则见有遗蜕,沉香为棺。其言不可尽据,然石无寸肤,虽猿猱不能攀,不知当时何从置此。

又半里至渔仙寺。寺有伏波避暑石室,是征壶头时所凿,余窦历历如僚幕。寺幽绝,左一小峰拔地起,若盆石,尖秀可玩。江光岫色,透露窗扉。一老僧方牧豕,见客不肃。问几何众,曰单丁无徒侣。相与咨嗟而去。

又数里至穿石。石三面临江,锋棱怒立,突出诸峰上,根锐而却,末垂水如照影,又若壮士之将涉。石腹南北穿,如天阙门,高广略倍。山水如在镜面,缭青萦白,千里一规,真花源中一尤物也。一客忽咳,有若瓮鸣。余因命童子度吴曲。客曰:“止止!否则裂石。”顷之,果有若沙砾堕者。

乃就船,又十余里,至新湘溪。众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闲雅,无刻露态。水至此亦敛怒,波澄黛蓄,递相亲媚,似与游人娱。大约山势回合,类新安江,而淡冶相得,略如西子湖。

如是十余里,山色稍狞,水亦渐汹涌,为仙掌崖。又数里,山舒而畦见,水落而滩见;为仙人溪。既迫夜,舟人畏滩声不敢行,遂泊于滩之渴石上。滩皆石底,平滑如一方雪,因命小童烹茶石上。

次日舟发,见水心崖如在船头,相距才里许。榜人踊跃,顷刻泊崖下。崖南逼江岸,渔网溪横啮其趾,遂得跃波而出。两峰骨立无寸肤,生动如欲去。或锐如规,或方如削,或欹侧如坠云,或为芙蓉冠,或如两道士偶语,意态横出。其方者独当溪流之奥,遒古之极。对面诸小峰,亦有佳色,为之佐妍,四匝皆龙湫,深绿畏人。崖顶有小道房,路甚仄,行者股栗,数息乃得上。既登舟,不忍别,乃绕崖三匝而去。

石公曰:“游仙源者,当以渌萝为门户,以花源为轩庭,以穿石为堂奥,以沙萝及新湘诸山水为亭榭,而水心崖乃其后户云。”大抵诸山之秀雅,非穿石水心之奇峭,亦无以发其丽,如文中之有波澜,诗中之有警策也。君超又为余言灵崖及诸山之幽奇甚多,要余再来。余唯唯,他日买山,当以此中为第一义也。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由水溪至水心崖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由水溪出发,花两天时间游了沙萝村、倒水岩、渔仙寺、穿石山、新湘溪、仙掌崖、仙人溪、水心崖凡八处名胜。文中第一段(一、二两节)写在沙萝村和倒水岩所见之山景,并表述了对其地古迹的看法;第二段(三、四两节)记游渔仙寺和穿石山;第三段(五、六两节)写新湘溪舟行所经之仙掌崖与仙人溪;第四段(七节)记第二天游程,着重描绘多姿多样的水心崖;第五段(八节)说明游历仙源应从之次第。此文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字里行间流露出搜奇选胜的意趣,全无尘俗之气,而性灵独抒,情景相融,是山水游记中的精彩篇章。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晓起揭篷窗,山翠扑人面(3)。不可忍,遽趣船行(4)。逾水溪(1)十余里,至沙萝村(5)。四面峰峦如花蕊,纤苞浓朵(6)横见侧出(7),二十里内,秀蒨阁眉(8)殆不可状(9)。夫山远而(10),则乏神;逼而削(11),则乏态。余始望不及此,遂使官奴(12)息誉于山阴,梦得(13)悼言于九子(14)也。

早晨起来打开船窗,山峦的翠色扑面而来,使人急不可待,就催促急速行船。过了水溪十多里,到了沙萝村,这里四周的峰峦像花一样,纤秀的花苞,艳丽的花朵,横现侧出,二十里内,秀美的景色展现在眼前,几乎无法描绘。一般说来,山峦遥远而且山势平缓,就缺少神韵;逼近而且山势陡艄,就缺少恣态。我当初想不到景色竟这般美丽,可以使王献之对山阴的赞美停止,让刘禹锡为盛赞九华山而伤感。

又十余里至倒水岩(15)。岩削立数十仞,正侧面皆霞壁。有窦八九,下临绝壑。一窦悬若黄肠(16)者五,见极了了。问山中人,云有好事者,乘涨倚舰,令健夫引(17)而上,至则见有遗蜕(18),沉香为棺。其言不可尽据,然石无寸肤,虽猿猱不能攀,不知当时何从置此(19)

又走了十多里到了倒水岩。山岩峭立几十仞,正面和侧面都是色彩斑烂的岩壁,岩壁间有八、九个岩洞,下面紧靠着深谷。其中一个岩调里,悬挂着五具好像黄心柏木的棺材,可以看得很清楚。我问山里人,他回答说,有好事的人,乘着水涨的时候,凭靠大船,让精壮的汉子攀着绳索缃上爬,到了洞里就看见有遗骸,用沉香木作棺材。这些话不能全信。但是石壁上没有任何草木,就算是猿猴也不可能爬上去,不知当时是从什么地方把棺材放在洞中的。

又半里至渔仙寺(20)。寺有伏波(21)避暑石室,是征壶头(22)时所凿,余窦历历如僚幕(23)。寺幽绝,左一小峰拔地起,若盆石,尖秀可玩。江光岫色(24),透露窗扉。一老僧方牧豕,见客不肃(25)。问几何众,曰单丁(26)无徒侣。相与咨嗟(27)而去。

船又行了半里,到了渔仙寺,寺内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避暑石室,是马援征伐壶头时开凿而成的。其余的岩洞也清晰可见,像是石室的部属和幕僚。寺院很幽静,左边有一座小山拔地而起,像盆景一般,尖削秀美可供赏玩。山光水色,辉映在寺院门窗之间。有个老和尚正在摆棋局,看见客人也不迎候。问他寺中共有几人,回答说:“孤单一人无僧徒相伴。”我们相互叹息着离去了。

又数里至穿石(28)。石三面临江,锋棱怒立(29),突出诸峰上,根锐而却(30)末垂水如照影(31),又若壮士之将涉(32)。石腹南北穿,如天阙(33)门,高广略倍(34)。山水如在镜面,缭青萦白(35)千里一规(36),真花源中一尤物(37)也。一客忽咳,有若(38)鸣。余因命童子度吴曲(39)。客曰:“止止!否则裂石(40)。”顷之,果有若沙砾堕者。

又走了几里路到穿石。石岩三面临江,棱角尖利地突出在群峰之上,石根尖细而向后弯,末端垂在水中像照着镜子,又像壮士将要涉水而过。石岩中间南北通透,好像宫殿的大门,大约高是宽的一倍,山水像映在镜面之上,青山与白水互相缭绕,千里景色一样美丽,真是桃花源的奇妙景观呵。有一位游客忽然咳了一声,声音像瓦瓮鸣响。我于是命小仆人唱吴曲,游客说: “停!停!不然岩石要裂开了!”一会儿,果然像有沙砾掉了下来。

乃就船,又十余里,至新湘溪(41)。众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闲雅(42),无刻露态。水至此亦敛怒(43)波澄黛蓄(44)递相亲媚(45),似与游人娱。大约山势回合,类新安江,而淡冶相得(46),略如西子湖。

于是上了船,又行了十多里,来到新湘溪。群山夹着溪水,似乎不愿让溪水流去,山的形貌闲逸雅致,完全没有刻板突露的姿态。溪水流到这里也平和了,水波澄清成深碧色,波纹相互亲昵嬉戏,好像同游人相乐。那盘旋的山势,大约像新安江;而淡雅浓艳恰如其分,又约略像西湖。

如是十余里,山色稍狞,水亦渐汹涌,为仙掌崖(47)。又数里,山舒而畦(48),水落而滩(48);为仙人溪(49)。既迫夜,舟人畏滩声不敢行,遂泊于滩之渴石(50)上。滩皆石底,平滑如一方雪,因命小童烹茶石上。

这样的景色过了十多里,山色又渐显粗犷,水流也渐见汹涌,这就是仙掌崖了。又行了几里,山势平缓而且出现一片田畦,水变浅而且有河滩显露,这就是仙人溪。这时已近夜晚,船夫惧怕滩流湍急的声音,不敢再行船,就把船停靠在河滩的巨石上。河滩全是石头作底,平坦光滑得像一片雪,于是我就叫小僮在石上煮茶。

次日舟发,见水心崖如在船头,相距才里许。榜人(51)踊跃,顷刻泊崖下。崖南逼江岸,渔网溪横啮其趾(52),遂得跃波而出。两峰骨立无寸肤,生动如欲去。或锐如规(53)或方如削(54)或欹侧如坠云(55),或为芙蓉冠,或如两道士偶语(56)意态横出(57)。其方者独当溪流之奥,遒古之极(58)。对面诸小峰,亦有佳色,为之佐妍(59)四匝(60)龙湫(61)深绿畏人(62)。崖顶有小道房,路甚(63),行者股栗(64),数息乃得上。既登舟,不忍别,乃绕崖三匝而去。

第二天早晨开船,遥望水心崖就像在船头边上,相距才一里多路。船工十分卖力,一会儿就把船停在崖下了。崖南靠近江岸,渔网溪横在旁边冲蚀了崖脚,于是水心崖就在绿波中跳跃而出。两座石峰耸立水中,没有任何草木,姿态生动得像要飞了去,有的尖圆像是用圆规划成,有的方正像是用刀削过,有的倾斜像下坠的云朵,有的像荚蓉冠,有的像两个道士相对交谈,意态横生。那个方形的石峰独立在溪流幽僻处,道劲古朴极了。对面的那些小山,也各有美色,为水心崖增添了美艳。崖的四周围绕着瀑布冲成的深潭,潭水深绿得吓人。崖顶有一间小道房,山路很窄,行人走在上面两腿发抖,停歇多次才能上到崖顶。我们上了船,却不舍得离去,于是绕山崖转了三周才离开这儿。

石公曰:“游仙源(65)者,当以渌萝为门户,以花源为轩庭(66),以穿石为堂(67),以沙萝及新湘诸山水为亭榭,而水心崖乃其后户云。”大抵诸山之秀雅,非穿石水心之奇峭(68)亦无以发其丽(69),如文中之有波澜(70),诗中之有警策(71)也。君超(72)又为余言灵崖及诸山之幽奇甚多,(73)余再来。余唯唯(74),他日买山(75)当以此中为第一义也(76)

石公认为:“游桃源的人,应该把绿萝山当作门户,把花源洞当作庭院,把穿石当作厅堂,把沙萝村和新湘溪那些山水当作亭榭,而水心崖就是桃源的后门。大概众山的秀丽典雅,要没有穿石、水心崖的奇异峭拔,也不能显示出它们的美,就像文章要有波澜起伏,诗中要有警句妙语一样。”君超又对我说,灵岩和周围的山峦,清幽奇特之处很多,邀请我再来游赏,我答应了。有朝一日买山建屋,我一定要把桃源看作最适宜的地方。

注释

(1)水溪: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桃花洞附近。距离桃花洞二里许。

(2)水心崖:俗称水心寨,亦名夷望山,位于沅江与夷望溪交汇处,桃源县之西南。

(3)山翠扑人面:翠绿的山色直向人面冲来。

(4)遽趣船行:就催促舟子开船。遽,便、就。趣,催促。

(5)沙萝村: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剪市镇沙萝山下。

(6)纤苞浓朵:柔细的花苞、浓密的花朵。

(7)横见侧出:左右边旁横斜地耸出。

(8)秀蒨阁眉:秀丽鲜艳的姿态引人目不转睛地朝它注视。蒨,鲜明。阁,停止,阁眉,眉毛一动也不动,即视力专注之意。

(9)殆不可状:几乎无法形容。

(10)缓:宽。

(11)逼而削:逼近地显出尖峭的样子。逼,靠近。

(12)官奴:王献之,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

(13)梦得:刘禹锡,中唐文学家。字梦得。

(14)九子:九华山的旧名。山有九峰,唐诗人李白嫌“九子”名俗,乃易为九华。

(15)倒水岩: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

(16)黄肠:西汉时埋葬亡人的器物。

(17)絙:粗大的绳索。

(18)遗蜕:尸体。

(19)何从置此:从什么地方投放到这儿的。何从,宾语提前,宾语“何”提到介词“从”之前,顺序应为“从何”。

(20)渔仙寺: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位于沅水风光带钦山东南。

(21)伏波:汉代将军名号。伏波之意是说舟行江海能制服浪涛,使海不扬波。汉武帝曾命路博德以伏波将军名号带兵出征南越。东汉马援亦有此封号。此处伏波系指马援。

(22)壶头:山名。位湖南沅陵县东北沅水沿岸,与桃源县接壤。其山头颇类东海之方壶山,故有壶头之称。马援停军处之遗迹留于山下水畔。

(23)僚幕:僚属即下级官员的帐幕。

(24)江光岫色:沅江的波光、峰峦的秀色。

(25)见客不肃:见游客来临,也不知恭敬。肃,恭敬。

(26)单丁:单独的成年男子。佛教上称没有收过徒弟的老年僧人为单丁。

(27)咨嗟:悲伤叹息。

(28)穿石:桃源县西南之山峰。即古松梁山。景名“穿石缭青”。离钦山约十里,为东汉马援征蛮途中渡军之处。

(29)锋棱怒立:山峰像尖角般地高高耸起。

(30)根锐而却:山底部呈尖锐形地朝后退让。

(31)末垂水如照影:山根末端低俯在水面上,好像在照自己的影子。

(32)将涉:将要步水而渡。

(33)天阙:天子宫阚;帝王宫殿。

(34)高广略倍:高兴宽略近一倍。

(35)缭青萦白:萦绕着一道青、白的光彩。

(36)千里一规:在辽阔的天地内构成了圆弧的形状。规,圆弧形。

(37)尤物:特异的物体,指稀世之珍。

(38)瓮:一种陶制的容器,可用来汲水,也可用来盛酒浆。

(39)度吴曲:唱起苏州一带的歌曲,可能指昆曲。

(40)裂石:山石迸裂。裂石这种现象,物理学上称共振或共鸣。振动体由于周期变化的外力作用,其频率与振动体固有频率接近或相等,这样振幅便会急剧增大。

(41)新湘溪: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另名清湘溪。位于桃源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马石与兴隆街之间,泛指新湘溪汇远处上游下游水域。

(42)山容殊闲雅:山的姿态像人也似的很是从容大方。

(43)敛怒:收敛起奔腾汹涌的水势。

(44)波澄黛蓄:澄清的水面含有青黑的颜色。

(45)递相亲媚:一浪一浪的传递过去,相互间似很亲近、喜悦。

(46)淡冶相得:浅淡艳丽的色彩配合得十分适宜。

(47)仙掌崖: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位于新湘溪之西。

(48)见:同“现”。显露。

(49)仙人溪: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另名关溪、千人溪。在水心崖东,源出高桥村,向南流入沅江。

(50)渴石:水干涸后露出水面的石头。渴:水干涸。

(51)榜人:船夫。榜,假借字。正字是舫。

(52)渔网溪横啮其趾:渔网溪水从左右两边来咬住它的山脚,意即水心崖左右皆临水。渔网溪,在湖南桃源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俗讹为怡望溪,义讹为渔网溪。

(53)或锐如规:有些山峰尖锐得像圆规。

(54)或方如削:有些山峰方正得像刀剑鞘。削,通“鞘”。

(55)或欹侧如坠云:有些山峰倚倒一边像是从天上降落下的云层。

(56)偶语:同“耦语”。两个人私下交谈。

(57)意态横出:神情态势横逸而出。

(58)遒古之极:强劲古老到极点。之:到。

(59)为之佐妍:替它们作陪衬,增加了这些山峰的美色。

(60)四匝:四周围。

(61)龙湫:悬于上而下有深潭的瀑布。

(62)深绿畏人:言水色浓绿异乎寻常,使人惊恐。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畏惧”。此句含迷信成份,宏道疑此瀑布冲成之绿色深水中藏有蛟龙,故言“畏人”也。

(63)仄:倾斜。通“侧”。

(64)股栗:大腿发抖,形容十分恐惧。

(65)仙源:即桃花源。

(66)轩庭:有窗的长廊和小屋前的庭院。

(67)奥:房屋的西南角。

(68)奇峭:奇艳和峭拔。

(69)亦无以发其丽:也不能将诸山的佳丽呈现出来。发,显现。

(70)波澜:浪涛。波浪一高一低,比方写文章也像它一样壮阔、一样起伏不定。

(71)警策:修辞格之一。指诗文中精炼扼要能引人注意、振动全篇的含义深长的句子。

(72)君超:龙襄,字君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袁氏兄弟交好。

(73)要:同“邀”。

(74)唯唯:谦逊应答之言。

(75)买山:退隐山林。

(76)当以此中为第一义也:应该把这当中的山峰作为头等重要的最为相宜的去处。义,事情做到适宜之处。

创作背景

袁宏道曾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秋天由公安出发,专程乘船游览了湖南常德、桃源等地,写有游记四篇,《由水溪至水心崖记》此文是其中之一。

拼音版

yóushuǐzhìshuǐxīn

xiǎojiēpéngchuāngshāncuìrénmiànrěnchuánxíngshuǐshízhìshāluócūnmiànfēngluánhuāruǐxiānbāonóngduǒhéngjiànchūèrshínèixiùqiànméidàizhuàngshānyuǎnérhuǎnshénérxuētàishǐwàngsuìshǐ使guānshānyīnmèngdàoyánjiǔzi

yòushízhìdàoshuǐyányánxuēshùshírènzhèngmiànjiēxiáyǒudòujiǔxiàlínjuédòuxuánruòhuángchángzhějiànlelewènshānzhōngrényúnyǒuhǎoshìzhěchéngzhǎngjiànlìngjiànyǐnhuánérshàngzhìjiànyǒutuìchénxiāngwèiguānyánjǐnránshícùnsuīyuánnáonéngpānzhīdāngshícóngzhì

yòubànzhìxiānyǒushǔshíshìshìzhēngtóushísuǒzáodòuliáoyōujuézuǒxiǎofēngruòpénshíjiānxiùwánjiāngguāngxiùtòuchuāngfēilǎosēngfāngshǐjiànwènzhòngyuēdāndīngxiāngjiēér

yòushùzhìchuān穿shíshísānmiànlínjiāngfēngléngchūzhūfēngshànggēnruìérquèchuíshuǐzhàoyǐngyòuruòzhuàngshìzhījiāngshèshínánběichuān穿tiānquēméngāoguǎng广lüèbèishānshuǐzàijìngmiànliáoqīngyíngbáiqiānguīzhēnhuāyuánzhōngyóuhāiyǒuruòwèngmíngyīnmìngtóngziyuēzhǐzhǐfǒulièshíqǐngzhīguǒyǒuruòshāduòzhě

nǎijiùchuányòushízhìxīnxiāngzhòngshānshùshuǐshānróngshūxiántàishuǐzhìliǎnchéngdàixiāngqīnmèishìyóurényuēshānshìhuílèixīnānjiāngérdànxiānglüè西zi

shìshíshānshāoníngshuǐjiànxiōngyǒngwèixiānzhǎngyòushùshānshūérjiànshuǐluòértānjiànwèixiānrénzhōurénwèitānshēnggǎnxíngsuìtānzhīshíshàngtānjiēshípínghuáfāngxuěyīnmìngxiǎotóngpēngcháshíshàng

zhōujiànshuǐxīnzàichuántóuxiāngcáibǎngrényǒngyuèqǐngxiànánjiāngànwǎnghéngnièzhǐsuìyuèérchūliǎngfēngcùnshēngdònghuòruìguīhuòfāngxuēhuòzhuìyúnhuòwèiróngguānhuòliǎngdàoshìǒutàihéngchūfāngzhědāngliúzhīàoqiúzhīduìmiànzhūxiǎofēngyǒujiāwèizhīzuǒyánjiēlóngjiǎoshēn绿wèiréndǐngyǒuxiǎodàofángshénxíngzhěshùnǎishàngdēngzhōurěnbiénǎiràosānér

shígōngyuēyóuxiānyuánzhědāngluówèiménhuāyuánwèixuāntíngchuān穿shíwèitángàoshāluóxīnxiāngzhūshānshuǐwèitíngxièérshuǐxīnnǎihòuyúnzhūshānzhīxiùfēichuān穿shíshuǐxīnzhīqiàowénzhōngzhīyǒulánshīzhōngzhīyǒujǐngjūnchāoyòuwèiyánlíngzhūshānzhīyōushénduōyàozàiláiwéiwéimǎishāndāngzhōngwèi

作者简介

袁宏道

袁宏道

明代文人,公安派代表人物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公安(今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官吴县知县、顺天教授、考功员外郎等职。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受李贽、徐渭影响颇深,不满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创作以散文小品擅胜,清新流畅,真率自然。其诗浅近通俗,但有肤廓之嫌。有《袁中郎集》。

参考资料

  • [1]任巧珍译注.三袁诗文选译.四川.巴蜀书社.1994.107
  • [2]施蛰存编.晚明二十家小品 全1册:光明书局,1935.04:第116页
  • [3]冯君豪著.袁宏道游记笺评.香港.香港绛树出版社.2014.340-349
  • [4]张志江编著.中国古代游记名篇选读.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35
  • [5]陈伉.国学经典精神家园丛书 明清诗词三百首:远方出版社,2019.04:第70页
  • [6]何香久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 辽金元·明卷 珍藏版.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