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

问子能来宿,今疑索故要。

匣琴虚夜夜,手板自朝朝。

金吼霜钟彻,花催蜡炬销。

早凫江槛底,双影谩飘飖。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关于接待地方官的五言律诗,诗表达了三层意思,首先是杜甫为了什么事情期待严明府到西阁同宿;其次是说期待来宿的情况,这是主体;最后是期待而未到的感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1)子能来宿,今疑(2)故要(3)

我曾问你能否来我这对床夜语,你也曾回答到西阁留宿,可是你还没有来到。

匣琴(4)夜夜(5),手板自朝朝(6)

我痴痴地疑想:你是不是要我执意相邀,匣琴夜夜空放在这里,等待你弹奏。

金吼霜钟彻(7),花催蜡炬销。

你是不是手持手板,忙于迎谒,暮暮朝朝,此刻,知霜钟像金石的吼声传出了清晓,蜡烛在烛花的滴落中也已经燃尽了。

(8)江槛底,双影谩飘(9)

江边栏干下面的水鸟已经醒来,成双成对的影子在江面上飘啊飘。

注释

(1)问:一般注解均用其本义,也通。但不若释为“请”。

(2)索:须。

(3)故要:坚决邀请。

(4)虚:此处为“空”义。

(5)夜夜:不是一夜,题日“三度”便是“三夜”。

(6)朝朝:不是一朝而是三朝,与“夜夜”相合。手板即笏,古代官吏上朝或见上司时所执,备记事用。

(7)霜钟彻:即霜钟远达。霜钟:晓钟。彻:通也,明也,道也,达也。

(8)凫:读音为fú。为一种动物。

(9)飖:意思为随风摇动。

创作背景

杜甫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的秋天到云安(今云阳)时,严某作县令,杜甫因病滞留云安约半年,多赖严明府接济。严明府在大历元年的春天,调任大昌县令,并在当年的冬天或第二年的春天再次调到云安作县令。杜甫也是在大历元年的春天由云安到达夔州。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住夔州白帝山腰面江之西阁,邀约当时任职于大昌县的严县令来同宿。三度邀请也未到,故写下《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这首诗。

拼音版

西sānchāngyánmíngtóng宿dào

wènzinénglái宿jīnsuǒyào

xiáqínshǒubǎncháocháo

jīnhǒushuāngzhōngchèhuācuīxiāo

zǎojiāngkǎnshuāngyǐngmánpiāoyáo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 [1]李翰祥编辑.曾国藩文集: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8:第344页
  • [2]信应举著.杜诗新补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390页
  • [3]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8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