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秦镜满。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摩泪眼。瑶台梦回人远。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描绘了中秋节美丽的夜景,创设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片回忆离去的爱人,抒写离别后的相思之情。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结构严谨,语言精妙。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雁边风讯小,飞琼(3)望杳,碧云先晚。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4)。净洗浮(5)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秦镜(6)满。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从天边随风隐隐约约传来远去的雁声,月亮还不知在什么地方,青天碧云却已渐渐转入昏暗。中秋的夜晚已有凉意和寒露,如果伊人伏在栏干上等待月出,她洁白得似白玉般的藕臂,恐怕会被栏干上沁出的露珠冰得冷颤颤的。圆月终于从东方升了上来,顿时天空中明亮如昼。浮云似洗,如片片白玉般镶于月边。明亮的月光胜过了地上的灯光,两相掩映在花丛之中,分不清哪是花影,哪是月影,哪是灯影。中秋节天上的月亮最圆满,但人世间的八月十五只是秋天的一半。

圆处即良宵(7),甚此夕偏饶,(8)歌临怨。万里(9)婵娟(10),几许雾屏云幔。孤兔(11)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摩泪眼。瑶台(12)梦回人远。

每月月半我们都能见到这个圆圆的满月,为什么世人都说今天中秋晚上的月亮显得更为圆满呢?本来天上月儿圆,世间人团圆都是大喜事,而如今我却是远离伊人,羁旅瓜泾,寂寞对圆月,更增添了许多烦恼,我对月悲歌,临风泄怨,渲泄着心中的离愁别恨。普照人世的圆月呀,不知您在天上将会被多少云雾遮隔?我独赏明月不觉迷糊睡去。当晓风起时,才从梦中醒了过来,擦拭着因梦而流泪的双眼,抬头望去,银河已经西斜,孤零零的圆月却仍旧清光泻地照耀一切。

注释

(1)玉漏迟:词牌名。此词双调九十四字,前段十句五仄的,后段九句五仄韵。

(2)瓜泾渡:地名。《苏州府志》:“瓜泾港在吴江县北九里,分太湖支流,东北出夹浦,会吴淞江。”

(3)飞琼: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许飞琼。

(4)冰腕:指女子洁白的手腕。

(5)空:一本作“云”。

(6)秦镜:传秦宫中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能透视五脏,照出人之疾病与心术好坏。故县衙断狱大堂多悬“明镜高悬”。

(7)圆处即良宵:即不论中秋与否,月圆即是佳节。

(8)对:一本作“临”。

(9)万里:一本作“共一”。

(10)婵娟:美好的月亮。

(11)孤兔:指传说中的月中玉兔,代指明月。

(12)瑶台:仙人所居之处。

创作背景

《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此词是吴文英在中秋月夜为忆念苏姬而作,亦见于《铁网珊瑚》。依郑文焯说,此词作于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

拼音版

lòuchí··guājīngzhōngqiū

yànbiānfēngxùnxiǎofēiqióngwàngyǎoyúnxiānwǎnlěnglángāndìngqièǒubīngwànjìngkōngpiànshènghuāyǐngchūndēngxiāngluànqínjìngmǎnéwèikěnfēnqiūbàn

měiyuánchùliángxiāoshènpiānráoduìlínyuànwànchánjuānpíngyúnmànliángzhàoshuǐxiǎofēngyín西zhuǎnlèiyǎnyáotáimènghuírényuǎn

作者简介

吴文英

吴文英

南宋著名朦胧词人

吴文英(1200—1268),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无锡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词风密丽。在南宋词坛,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其《梦窗词》有三百四十余首。

参考资料

  • [1]唐圭璋.全宋词(四).北京.中华书局.1965.2909
  • [2]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543-545
  • [3]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四).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424-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