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含羞倚醉不成歌

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偎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

看朱成碧心迷乱,翻脉脉、敛双蛾。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少年游·含羞倚醉不成歌》是北宋文学家张耒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着力描写了一个温香红暖的环境,制造出一个感情的氛围,其中含情脉脉、多愁善感的美貌女子,筵席上歌别情郎;词的下片写出她敏感地意识到来日的孤独与忧伤,顿时心乱迷离。整首词采用离别前后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女子情意绵绵、神思惝恍的情态。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2)(3)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4)

酒上脸庞、羞容满面的女子,为情郎唱起了送别之歌。她斜倚身体,娇音断续。香罗掩面,半遮半躲。她倚着屏花,红烛映衬着泛起红霞的脸,借着微醉的酒意,如秋水盈盈般的眼中,暗送情意。

看朱成碧(5)心迷乱,(6)脉脉(7)敛双蛾(8)。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9)

茫然而视,迷迷的眼中分不清是红是绿,愁思顿起,黯然神伤,蹙起双眉。欢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而分别的日子却又是那样漫长。春天又将随着情郎的离别而离开身边,这无端的愁绪怎么打发得了。

注释

(1)少年游: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

(2)掩香罗:以罗袖遮面。

(3)偎:依傍。

(4)横波:犹秋波,含情脉脉的目光。

(5)看朱成碧:指心乱眼花,把红色看成绿色。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6)翻:反而。

(7)脉脉:含情貌。

(8)敛双蛾:皱眉。蛾:古代女子画眉如蚕蛾触须细长而曲。

(9)奈愁何:意即无计消愁。

创作背景

据说张耒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元丰七年(1084年),当时他在开封南边的咸平做县丞,咸平古为通许镇现为通许县。赵德麟《侯鲭录》卷一:“张文潜初官通许,喜营妓刘淑女。”《少年游·含羞倚醉不成歌》这首词便是张耒写给刘淑女的。

拼音版

shǎoniányóu··hánxiūzuìchéng

hánxiūzuìchéngxiānshǒuyǎnxiāngluówēihuāyìngzhútōuchuánshēnjiǔhéng

kànzhūchéngxīnluànfānmàimàiliǎnshuāngéxiāngjiànshíbiéduōyòuchūnjǐnnàichóu

作者简介

张耒

张耒

北宋大臣、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人。熙宁年间(1068—1077)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崇宁五年冬至大观元年(1106—1107)左右,归居淮阴。晚年留居陈州(今河南淮阳)。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兄弟,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张耒擅长诗词,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

参考资料

  • [1]廖承良选注.苏门四学士.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355页
  • [2]陆国斌,钟振振主编.历代小令词精华.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10月.第278页
  • [3]文菁,肖乐阳.中国古典爱情诗词悦读辞典.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386页
  • [4]李晓润.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6月.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