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月·五湖旧约
序: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作品简介
《湘月·五湖旧约》是南宋末年词人姜夔的一首词,词的上片主要写江上景物;下片转而侧重写游玩之人。全词通篇记游写景,像是一幅长长的画图。词中所描摹的清幽景色,和词人幽远的情怀相表里,相契合,恰如覆盖其上的朦胧月色,使之摇曳变幻,风姿别具,从而构成迷离浑化、耐人寻味、使人流连忘返的美妙境界。
译文注释
译文
序: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
长溪人杨声伯任职于长沙,主管水上的船舶,居住在濒临湘江的地方,从窗户上望去,景色如同燕公、郭熙的山水画一般,起居十分幽雅自在。丙午七月十六日,杨声伯约我和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几人,乘大船同游湘江,行至江心,但见山野空阔,江水清寒,烟雾月色交相辉映,一派萧瑟的秋光。船中坐客都头戴小帽、身着布衣,有的弹琴,有的高歌,有的饮酒,有的提笔写诗。我创作这首曲子,乃是《念奴娇》的鬲指声,改为双调吹奏。鬲指声也叫“过腔”,见于晁无咎词集。凡是能吹奏竹笛的人,就能过腔。
五湖(1)旧约,问经年底事(2),长负清景?暝入西山(3),渐唤我,一叶夷犹(4)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5),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6),画桡(7)不点清镜(8)。
曾在太湖相约,问这一年发生了何事?使我未能如愿,长久辜负了这清美的景色。太阳落入西山,渐渐听见有人呼唤我,大家悠闲自在地坐在船上。劳累的渔民大都收网回家了,水鸟按时归巢。月光下的沙洲一派幽静。待船行至中流,更加从容舒缓,人们停止摇桨,水面澄清如镜。
谁解唤起湘灵(9),烟鬟雾鬓(10),理哀弦鸿阵(11)。玉麈谈玄(12),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13),飞星冉冉(14),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15)。
谁能唤起湘水女神,摇曳着如烟似雾的长发,拨弄着琴弦,弹奏出幽怨的琴曲。同游坐客高谈阔论,感叹在座之人,都是风流雅士。风吹柳枝发出萧萧之声,夜空中星星缓慢坠落,夜深才知道现已经是秋天了。想起家乡的美味,往日的赏心乐事谁会去了解。
注释
(1)五湖:此指江苏太湖。
(2)底事:何事。
(3)暝入西山:谓暮色进入西山。暝,日落。
(4)夷犹:从容自在。
(5)时度:按时。
(6)容与:悠然自得貌
(7)画桡:有画饰的船桨。
(8)清镜:指清澈的水面如镜子一般。
(9)湘灵:湘水女神,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传说其善于鼓瑟。
(10)烟鬟雾鬓:形容鬓发美丽。
(11)理哀弦鸿阵:指弹奏琴瑟,发出飞鸿的鸣声。鸿阵,指鸿雁飞行时发出的叫声。
(12)玉麈谈玄:东晋士大夫常执玉麈高谈玄理。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晋大臣王衍‘妙于谈玄,恒接白玉麈尾,与手都无分别。’”这里用以形容同游坐客有名士风度。
(13)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
(14)冉冉:形容天宇群星缓缓降落。
(15)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意谓家乡的风味定然很好,往日的赏心乐事谁人了解。
创作背景
根据此词词序,《湘月·五湖旧约》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七月十六日,姜夔好友杨声伯任职于长沙,邀请其与其他文人雅士前往湘江泛舟游玩。游玩十分尽兴,姜夔雅兴大发,乃自度“湘月”词牌,写成此词。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刘乃吕.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1.12-14
- [2]夏承焘 笺校.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